陕西渭南潼关县 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通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入选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并获得20 11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8700万元。
潼关县位于陕西东大门,素有“华夏金城”之称,位列全国第三产金大县,近年来由于黄金资源枯竭,黄金工业急剧萎缩,资源、环境、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和矛盾突出。入选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后,将享受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对促进潼关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黄金县的黄金梦--潼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侧记
笔直的潼洛公路从陕西潼关西桐峪口直穿秦岭深处。就在入峪口左侧一个挂着西桐峪流动、暂住人口治安检查站牌子的小院子的门口,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辆面包车。
记者走近一看,原来是进山的车俩和人员在这里登记车牌号、姓名、身份证、目的地;检查站墙上醒目的标语上写着"偷矿和\'三小\'是犯法,不安全生产是违法";对面有一个高高的水泥杆,顶上赫然装有一台摄像头......
这就是记者10月25日在陕西渭南潼关县西桐峪矿区入口看到的一幕。
潼关县是中国黄金储备量第三大县,号称"华夏金城"。但是,黄金并没有给潼关县带来应有的财政收入,给潼关老百姓创造应有的财富。为了根本改变这一窘状,潼关县在"十二五"的开局年,首先重点打响了整治和加快发展黄金产业的攻坚战。从今年7月14日开始,启动了黄金矿区"百日整治"活动,拉开了全面整治黄金产业的序幕。目前,已彻底封堵非法、废弃坑口604个,基本改变了"马蜂窝"式无序开采的局面。
潼关县委书记何树茂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黄金矿区整治、资源整合和整装勘查取得了初步战绩。但是还不能有丝毫松懈,还要一如既往的一手抓黄金,一手抓廉政,实现黄金产业和全县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
端着金饭碗 财政收入却上不去
潼关县是中国"黄金生产十强县"之一,县境内南部秦岭山地面积22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42%,从西向东有西桐峪、东桐峪、善车峪、太峪等7条15公里左右的峪道,经卫星遥感探测在这些小秦岭峪道黄金储量达200余吨。
潼关的矿产开采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85年,国家放开金矿开采政策,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把潼关的黄金开采推向高潮。潼关境内采选企业曾一度多达456家,选矿厂26座,直接从事采掘、冶炼和间接从事相关服务的人数合计达到15万人。2000年以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全县黄金矿山企业纷纷陷入困境,通过改制、兼并、重组,由原来的50家整合为14家,但山上仍有六、七百个坑口,"你中有我、楼上楼"、乱挂靠、层层承包等仍然严峻。
这种"马蜂窝"式的开采导致了山地采空、水土流失、废石堆弃、水质污染、地灾隐患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潼关县三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谢云告诉记者,以前老百姓,骑个摩托车,扛个铁锹就能去山里挖矿。现在山上到处都是坑洞,仅西桐峪就有122个坑口,周围长满了杂草,小孩在这玩,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掉进去。无序的开采主要是在海拔600米以上的表层,因为投资不大,挖矿的公司、个人也就多了,导致了表层矿资源枯竭。
在三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一号斜井施工现场我们见到了来自洛南县的工人张惠峰,他指着对面的矿山说,以前和我一样打工的人特别多,到处挖矿,河里的水混的很,不是像现在清亮亮的。
作为矿业资源丰富的县区,经济发展却随着无序的开采而变异。潼关县县长王青峰向记者介绍道,"以前潼关县是端着金饭碗却没饭吃、没钱花。因为那时主要以私人的开采为主,违法违规开采的方式居多,私人拿的是暴利,政府财政拿的是小头。"
统一干群思想 一刀切除矿山毒瘤
为了彻底改变矿区无序的开采,使黄金真正成为潼关县的支柱产业,2011年7月14日,潼关县开展了黄金矿业"百日整治"活动,实行了"山上封洞子,山口设卡子,山下拆碾子"的措施,对非法矿业生产,进行集中打击取缔。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进行了一次革命,革的是那些不法分子的命。这次整治最关键的是,我们高度统一了干部和老百姓的思想,调动全县干部和群众参与整治,一刀切除了所有非法、废弃坑口。在政府方面,主要是公检法和涉矿部门各包联一条峪道,联合矿产开采企业,对各自矿区内的非法和废弃坑口彻底封堵",王青峰告诉记者。
记者在西桐峪道里的矿区一个封堵处看到,水泥封堵的坑口上,喷写着封堵坑口的编号:西潼009,矿区企业:三秦公司,包联部门:环保局,另外还有封堵时间和举报电话,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企业、坑口和人员。
潼关县三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谢云指着009编号的坑口讲到 "当时我们公司负责西桐峪这边的矿区,老百姓也都参与了进来。很多老百姓都是肩扛手提,把水泥沙子弄到坑口,然后逐一封堵起来。这次算是规模最大也是最彻底的一次了。"
潼关县安监局副局长郭亚新向记者介绍,截止目前,全县共排查和封堵非法、废弃坑口604个。对现有选矿厂和生产坑口进行合法确认,经过确认的重新登记造册,实现一坑一册,一坑一牌,一坑一表,一企一图,一峪一图。
"我们这次的整治完全公开,真正体现了公平、公正,凡是包联封口的单位,在汇报工作进度时,必须以图为证,把每个坑按照编号,一张一张地用影像展示,用事实说明问题,并及时通报给老百姓",王青峰说,"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支持我们工作,是成功原因之一。"
"黄金兴则潼关兴"。除了一刀切除矿区毒瘤,潼关县还建立了长效的"三道关"检查制度。记者在西桐峪入峪口看到的流动、暂住人口治安检查站便是第一道关。
除此之外,潼关县还从国土、公安、整顿、黄金、安监、环保六个单位抽调60名干部,配发6台专用车辆,成立了矿山综合执法局,对矿区进行24小时巡查。
记者在西桐峪矿区见到矿山执法车在巡查,主要工作是排查已封堵坑口状况,以及排查闲杂人员。执法人员王靖渊告诉记者,"我们白天三次,早上、中午、下午在坑口转一转,不让闲杂人员上山,晚上拿着手电筒再排查一次。"
各矿权主体企业也成立专门的护矿队,在各自矿区范围重点位置建立矿区管理监护室,安排人员对各自矿区矿业活动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给已完成封堵的矿区上了"三保险"。
延伸产业链 打造现代化黄金制造业
"百日整治"活动彻底改变了30年来潼关黄金无序的开采以及非法冶炼的历史,换来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的经营环境,也为潼关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黄金产业,逐步迈向现代化,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黄金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黄金资源和企业的整合中,潼关县将小秦岭金矿田划分为东西两个矿区,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有实力的潼关中金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和潼关县三秦矿业有限公司对原有的37个采矿权、20个探矿权进行整合。
目前,这两家公司也已经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和标准,开始进行中深部的整装勘查。
10月25日,记者在三秦公司位于西桐峪的一号斜井看到,该斜井宽4.5米、高4米,可容两辆矿车同时进出,目前已经掘进600米以上。
谢云告诉记者,该项目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投入后,日处理量将为3000吨到5000吨,三年后每年将给地方最低贡献财税收入1.5亿元以上。
"产业链必须再延伸才行。首先是能把原料金加工成国标金,最好能够上市交易,再由国标金加工成黄金饰品。再后,黄金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打造工业高科技的添加剂",县长王青峰说,"黄金生产对老百姓来说是非常神秘的,如果将来能够把生产线作为旅游景点,用防弹玻璃全部围起来,也是潼关县旅游的一大特色,最终打造一个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品质一流的国际化、现代化的黄金生产地。以黄金、旅游、果畜、物流的四轮驱动带动潼关赶超发展。力争"十二五"末,黄金开采业给县财政的贡献每年可达2到3亿"。
一手抓黄金 一手抓廉政
潼关是东汉时期清官杨震的故里,他因拒贿"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广为流传,潼关县为此专门建立了杨震廉政教育基地。
在这次"百日整治"活动伊始,潼关县委县政府就清楚地意识到,要正业先正人。因此,整治一开始,就对非法生产和顶峰违纪的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监督举报,将县长、分管安全、分管矿山的副县长、国土、安监、环保、公安、矿山综合执法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手机号通过电视等进行公布,还设立举报奖金5千至1万元。
县长王青峰说,"奖励是手段,但本质是依靠全县老百姓,把这次整治做成民心工程。另外一个法宝是沟通。我们在县城广场上的大屏幕播放整治工作的进程、政府的决策,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在干什么,通过多媒体实现老百姓对我们的监督,把民心拧成一股绳。"
整治期间,潼关县先后对6名事故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15名科级干部予以行政记过和警告处分,对6名监管干部调离工作岗位;对2名企业法人进行立案查处;对安监局、黄金局主要领导予以免职。
"我们一手抓黄金、一手抓廉政,做到常在河边走,还能不湿鞋",县委书记何树茂告诉记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物质、精神、社会等全面实现我们的黄金梦,富民强县梦"。
- 热点资讯
- 2025-04-25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2025-04-30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2025-04-28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2025-05-06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2025-04-27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