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转型之路——西安市“五年经济建设”巡礼
2007年春天,一列“和谐号”动车飞速驶出西安,西安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也正是这个春天,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西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使创新精神成为西安新的文化内涵,积极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方阵。 五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已全面实现,西安人民与时代同行,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在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上,创造了新的辉煌!
回顾过去的五年,西安经济发展凸显两个关键字,一是“转”,致力战略转型,一是“变”,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之下,西安经济抵御住国际金融危机,强劲“逆势增长”;五大主导产业日益壮大,打造“十二大企业旗舰”;创意产业、会展产业、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5年来,西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按照省委“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正是迈上了这条转型之路,让西安经济建设亮点纷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这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西安的生产总值已由2006年的1450.0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241.49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501.9亿元,同比增长13.7%。这些数据说明,这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城市已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强劲“驱动轮”催快发展步伐:
“五大主导产业”为GDP贡献半壁江山
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品质和速度,与“驱动力产业”密不可分。追寻5年来西安经济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取得,与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产业强市”战略密不可分。
毫无疑问,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五年前,西安深入剖析产业的独有优势,确定了发展壮大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事实证明,上述“五大主导产业”迅速成为引领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只强劲“驱动轮”。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多次强调,要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在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上下工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2007年以来的西安经济,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壮大;以飞机、汽车、专用设备等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以物流、会展、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西安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旅游业呈现出生态游、乡村游等诸多新亮点;以创意、影视、文艺演出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蓬勃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西安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使这一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西安将其视为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不断提升装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性能,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旅游业领域,西安充分发挥古城资源优势,把“观光客源市场”转变为“多元化客源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文化产业领域,西安深入发掘戏曲、影视等优势,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风貌的同时,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西安将其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如今,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对西安工业领域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现代服务、旅游和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的西洽会重点招商项目中,“五大主导产业”项目占半数以上。2010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项目实现增加值1620.7亿元,为当年全市GDP贡献了半壁江山。
“现在的西安,给我的感觉是更美、更现代、更具竞争力。”28岁的苏薇曾在西安读过大学,毕业后前往北京工作,2011年底她回到西安,感触最深的就是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改变。“在这里能接触到世界500强公司,欣赏到全球流行的音乐剧,在畅游各景点的同时还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西安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城市优势得以最大化地呈现”。
“板块突破”领跑国际化之路:
8大开发新区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创新和突破。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了西安全新的发展目标——国际化大都市。然而,深处内陆的西安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偏小,国际化之路面对着诸多挑战。
为破解这些难题,西安以“五区一港两基地”为突破点,闯出了一条创新和跨越式的发展之路。5年来,8个开发新区都已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发展高地和经济增长极,“板块突破”的方式也激发出了西安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国际化的目标越来越近。
回望这5年,西安的诸多荣耀都与这些开发新区紧密相关: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神舟飞船遨游寰宇、“嫦娥”探月顺利实施、新舟飞机远销海外……这些重大事件让全体中国人为之骄傲,西安的开发新区备受瞩目。
“当一个项目要在西安落地时,到底该落在哪儿?开发新区之间会不会争抢?”2009年的欧亚经济论坛上,曾有一位与会嘉宾发出这样的疑问。诚然,面对一个个活跃的经济增长极,人们不免会问,一座城市里有这么多开发新区,会不会出现同质化竞争?其实,当您了解这些开发新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定位后,就会完全打消上述疑虑——高新区的科技研发,经开区的装备制造,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浐灞生态区的生态保护,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统筹科技基地,国际港务区的现代物流,还有航空、航天基地的军民融合,5年来,西安各开发新区不断汲取新思想和先进理念,“五区一港两基地”整体发展格局逐渐凸显,各个开发新区成功实现了错位发展。
“我在西安从事经营将近15年了,最近几年这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就是‘五区一港两基地’,让我感受到了西安强有力的发展后劲。”2011年4月,参加第十五届西洽会促进活动的5万余名中外专业客商,走进西安部分开发新区考察洽谈,来自江苏常州的万维贤是其中的一员,他表示“板块突破”的发展方式不仅让各开发新区亮点频现,更对全市其他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这5年,正如万维贤感受的那样,高新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经开区建设千亿元产业集群,曲江新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浐灞生态区的“绿”与“水”成为城市新名片,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承载着“大西安”的美好愿景扬帆起航,国际港务区获评2010年中国十佳物流园区,航空、航天基地双双成为“国家级”。这些高水准建设的开发新区拥有较高的国际化认同,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相关区域的科技、文化、生态优势,促进了城市骨架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让西安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
“项目带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增长力提升让招商进入“选资”时代
一座城市要持续葆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具有十足的后劲。如今已迈入“十二五”建设阶段,西安经济发展面对的是更高的目标和更多的挑战, “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已使西安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
过去的5年,对西安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海啸”袭来,西安经济增速下滑,GDP增速从2008年的15.6%,下滑到次年一季度的10.5%,工业增加值更是下滑了12个百分点……彼时的古城,正经历着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刻。
对此,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保增长”的手段,“项目带动”战略得到了进一步深化。2008年11月底,李家河水库等7个单体投资过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紧接着,航天基地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等16个单体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集中开工;随后,西安市东大街综合改造工程等23个单体投资过亿元的民生项目也实现了集中开工……短时间内密集的开工建设、大力度的投资带动,使古城经受住了金融寒冬的考验,多项指标不断创出新高,在逆境中画出了一条完美的上行曲线。
2009年上半年,西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的排名更加靠前,其中3项指标增速列副省级城市之首,7项指标在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项目建设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风雨考验后的西安经济,对外界冲击的抵抗力明显增强,这也使招商和项目引进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市经济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呈持续回升的发展趋势……我市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2010年,第十四届西洽会闭幕后,西安市副市长韩松的一席话,更加充分地印证了项目建设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度西安339个重点项目截至当年12月26日共实现投资1291亿元,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27%。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5年,西安经济总量跨过了2000亿、3000亿大关,三次产业比例的不断优化,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使这座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实惠。面对未来,西安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重点,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用产业升级持续壮大全市经济规模,在转型之路上不断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
- 2025-06-30央行: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 1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2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3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4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5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
- 6核心区域改善盘托举市场“点状回升”,3月平均去化率达45%
- 7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8中铁置业重磅出手,10.3亿元拿下曲江压轴低密热土
- 9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10年内首次降准落地!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