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收入下降 36地方政府债务达3.8万亿
据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审计署继2011年公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普查”情况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抽查”,并于10日公布了审计结果。审计发现,2年来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负责人表示,这次审计范围包括,15个省、3个直辖市本级及其所属的15个省会城市本级、3个市辖区,涉及903个政府部门和机构、223个融资平台公司、1249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83个公用事业单位、273个其他单位、22240个项目,共75559笔债务。
审计发现,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从债务形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419.62亿元,占29.68%。
审计结果表明,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11个省本级和13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债务规模比2010年有所增长,其中4个省本级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债务增长率超过20%。一些省会城市本级债务率和偿债率指标偏高,由于偿债能力不足,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
分析部分地区债务规模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二是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三是部分取消收费地区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偿还面临较大压力。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负责人强调,此次审计的地区数量虽然仅有36个,但这些地区在2010年底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就已经占到了全国总额的31.79%。主要原因一是36个地区所涉及的18个省份中,有8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西部的1个还是直辖市,其经济总量和财力水平都相对比较高,债务规模也相对比较大;二是此次审计的政府级次均为省本级和省会城市本级,这两个政府级次也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占比最高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3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个数的比重来推算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
前5月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1411.8亿同比增3.5倍
从“国五条”细则落地之后全国土地市场表现来看,2013年5月以来,我国土地市场持续升温,高单价、高溢价地块频现、多地“地王”记录屡被刷新。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全国4个一线城市合计土地出让金高达1411.8亿元,同比2012年同期的314.4亿元上涨了350%。
近日,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突然叫停丰台区花乡夏家胡同居住用地挂牌出让活动时,一位开发商代表透露,在如今限购限价的大背景之下,“地王”的出现有些不合时宜。“还是价格太敏感。去年9月份的来广营地块,还有年底的团结湖地块,都是因担心价格过高影响市场稳定情绪被临时叫停。”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在整个市场“基本面”正在回暖的市场背景下,房企城市布局策略进行了调整,基本重新回归一、二线城市重点发展,这样就导致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表现相对比较热。
一位开发商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价格虽低,但市场需求也寡淡,项目的利润率也不高。一、二线城市虽然地价高,但市场火爆,大多数房企仍看好一、二线城市。2012年的快速去化,已经导致大多数开发商在一线城市 “无货可囤”,现在“抢地”的原因是“补仓”。
阳光100副总裁范小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是土地成交的低点,所以今年房企都在积极买地。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量并不大,由于地价单价高,所以总价值反而高了。他分析,“库存在减少,一线城市的能量继续增大,以及一些外地公司想通过一些城市建立品牌制高点。都是房企看好一线城市楼市的原因。”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地方政府积极推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依然非常大,上海、苏州等城市均有大规模的推地现象。房企拿地积极性高,对资金需求增加。2013年来,房企积极拿地,土地价格上涨,成交上涨使得房企竞争土地积极性大涨,土地溢价上升。
专家认为,一线城市的商业价值正不断凸显。对于这种稀缺性的认可,促使了各大房企仍会将一线城市作为今后几年的主力战场。此类房企聚焦一线城市,拼的是房企实力,彰显的是战略扩张雄心,并且在极大程度上印证了看涨的预期。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6央行:5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8347亿元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