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齐发 西安轨道交通驶入“200公里时代”
地铁,承载着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梦想,它是城市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020年12月,西安城市交通掀开了新的一页——地铁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缓缓向市民驶来,西安轨道交通首次实现一年内新增运营里程83公里,创下西安地铁开工建设以来最高纪录。至此,西安轨道交通正式驶入“200公里时代”。
从零到一,伴随着城市发展的铿锵脚步,西安地铁飞速发展,实现了从单线运营到线网运营的涅槃蜕变。条条地铁,不仅筑就了古城大地下的钢筋铁骨,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gt;>提速扩量
地铁长度将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太太太方便了!原来早晚高峰需要40分钟到1小时的路程,今天只用了20分钟。又给我不想练车找到了借口。”32岁的肖女士试乘地铁6号线之后,忍不住感叹,她为西安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点赞。
极具时代感的车厢内饰、高效快捷的智慧车站系统、热情周到的地铁工作人员……12月9日,西安地铁9号线试乘当天,家住临潼的李雪琴刚踏上地铁,就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
李雪琴用手机拍摄了车厢的扶手、座椅,甚至是车内显示站名的电子屏幕。她从车头走到车尾,又从车尾走回车头:“以前去西安办事,都是坐公交车,一家人都没坐过地铁,这次我替他们先来感受下。”
三条新线路开通运营后,到今年年底,西安地铁线网运营里程将达到215公里,预计线网日均客运量将达到350万人次,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超过50%。
地铁6号线贯穿西安经济最发达的产业核心区,可以说是“黄金干线”。毋庸置疑,地铁6号线一期的开通,拉近了高新区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至此,将填补当前西安西南片区的轨道交通空白。
在“大西安都市圈”背景下,地铁5号线将成为开通地铁最长的一条——达45公里。作为大西安第二条东西向的地铁大动脉,西起交大“创新港”,东至国家级特大火车站“西安东站”的地铁5号线,其带动效应不难想象。
与1号线无缝对接的9号线,将构成大西安东西大动脉,对于加快推进西安都市圈发展,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意义重大。
加快地铁网建设,扩大“通勤半径”,是大西安城市发展的刚需。2020年底,大西安范围将有8条轨道交通(含机场城际)运营,总里程超240公里,西安地铁长度将首次跻身全国前十。西安地铁也将从初始的交通工具,向引导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转变。
gt;>攻坚克难
科技为地铁建设插上翅膀
地铁6号线在西安地铁建设史上具有一定的里程碑式意义,省体育馆站为双岛四线换乘站,基坑规模大,采取半幅盖挖法施工,有效减少明挖施工对唐延路现状交通的影响;科技路站至西北工业大学站右线盾构区间长746米,先后克服了小半径曲线全断面砂层掘进、老旧房屋建筑群下穿、近距离下穿电力高压管廊、南二环桃园桥侧穿等众多技术难题。为适应6号线与8号线换乘需要,在车站一侧采用“一洞双轨”,即地铁上行线、下行线在一个隧道内,有效节约了换乘站周边的土地资源。
12次穿越地裂缝,6次下穿高架桥梁,7次下穿人行天桥,下穿皂河、沣惠渠、大环河等河流沟渠,下穿西户铁路、西康铁路、西成高铁等,上跨西宝高速公路与沣河河道,5号线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多项创新,攻克了多项疑难问题。
另外,为了降低人工暗挖的风险,在5号线,西安地铁已开始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大大提高了功效,也降低了隧道开挖对人带来的风险,并首次采用蛙人水下作业进行管线迁改作业。
9号线在建设过程中,隧道穿越9条地裂缝,下穿灞河、西康铁路、西蓝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克服湿陷性黄土地层深基坑作业等多类建设难题,在纺织城站至香王站盾构区间掘进过程中,首次实现先盾构隧道后矿山法横通道施工,完成了右线下穿左线隧道重叠施工任务,建成后能够实现与1号线、6号线的三线单向换乘。
同时,为响应西安市委、市政府“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活动要求,尽可能减少地铁建设对城市整体路网交通的影响,轨道集团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要求所有参建单位施工围挡设置按照“占一还一”的原则,制定让路于民的实施方案,“少围”“快干”“早撤”,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围挡时间,缩小围挡范围,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gt;>精准管理
运营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西安地铁秉持“运营有终点,服务无止境”的信念和态度,用“心”点亮窗口,用“情”温暖窗口。
今年4月份,随着地铁线网客流的不断攀升,为更好地服务市民乘客,轨道集团在全线网推出客流监测预警系统,提前15分钟提示乘客各线路及车站客流拥挤情况,乘客可通过西安地铁官网、微信、App等平台,实时查询线网客流情况,灵活规划出行路线,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9月24日起,西安地铁进一步优化调整线网列车运行图,调整后1、2、3、4号线行车间隔进一步缩小,3号线最小发车间隔为2分20秒,线网运力进一步提升。同时,时刻做好大客流应对工作,在节假日、大型活动等重点时期,提前开展设备隐患排查、安全大检查、设备质量监督检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全力为市民乘客提供安全便捷、稳定有序的乘车环境。
“平安运营、优质服务”口号不仅与“地铁所至、爱心相随”同心共振,也吻合了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脉络。西安地铁从乘客需求出发,积极推行了一系列贴合人性的服务措施。确立了“1567”核心服务理念,持续开展“红色风景线,党员做示范”党建品牌创建、“扶老携幼、爱心接力”“站长接待日”“爱心预约”和“市民体验日”等特色服务活动。对车站卫生间进行了改造提升,彻底补齐地铁厕所短板,为市民群众提供良好乘车环境。
多年来,涌现出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周辉、“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杨龙、“南极小伙”杨国鹰、“西安工匠”王蒲民、刘志超和“敬业妈妈”李婷等一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树立了良好形象。西安地铁志愿者服务团队荣膺全国春运“情满旅途”活动先进集体,运营分公司连续多年获“陕西顾客满意度测评行业最佳单位”称号。
gt;>智慧先行
轨道交通运维更高效便捷
据了解,6号线一期首次在郭杜西站采用智慧车站,通过客运组织、设备运营、乘客服务、人员管理四个业务板块全面提升营运自动化与智能化。
6号线与既有线路相比,添设了一些新的设备,如智慧票亭、智能客服、站台乘客求助按钮等。站台两端墙面均设置了乘客求助按钮,乘客如有需求,可直接按压墙面求助按钮,直通车站控制室,车站工作人员会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与乘客对话,安排提供服务,解决乘客的困难。智慧票亭首先在外观上与既有线的客服中心有很大的区别,开放式的设置更加拉近了站务人员和乘客的距离。
此外,郭杜西站在站厅南北各设置一个智能云站务员,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青”。“青青”智能云站务员是一项结合人工智能与虚拟真人形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在使用智能云站务员服务的过程中,兼具触摸屏幕操作和语音交流操作,当有乘客靠近设备时,会显示智能云站务员形象,主动唤醒问好“您好,我是青青,有什么可以帮您”,随时做好乘客服务。乘客可以提问任意内容,系统会自动判断语义,并定位到对应的业务界,乘客可点击“运营资讯”“换乘查询”“票价查询”“首末班车时间”“线网图”“站内导航”“电子地图”“人工服务”后,跳转到相应的功能页面。
gt;>未来可期
线网织就发展大蓝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07年开工建设到2018年4号线开通,西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100公里,历时11年;从2018年到今年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历时2年;到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十四五期间运营里程将再次翻一番,突破400公里,开通运营里程从过去平均每年开通10公里,全面提速到平均每年开通约50公里。
待三期项目全部建成,西安将形成12条运营线路,总长为422公里的“棋盘+环+放射”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届时,轨道交通将成为“中心城区最快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在缓解和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拉大城市骨架,加快城市中心与外围区域之间的联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未来,一张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条条延伸的地铁线路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运营线网,进而实现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犹如人体的血管从主城区延伸至城市的每一片区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力支撑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下一步,西安市轨道集团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在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一流地铁”的目标定位,致力成为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提供商,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确保三期规划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提前谋划四期规划项目;加快智慧地铁建设,持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统筹推进火车东站等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加快推进TOD项目落地实施,努力实现“高效率运营好既有地铁,高水平建设好既有项目,高起点规划好新一期项目”,助力全市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为迎全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做出积极贡献。
地铁承载无数梦想,西安地铁建设未来可期。古城已感受到轨道交通动脉跳动带来的澎湃力量。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6央行:5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8347亿元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