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能要建“大七环”
日前,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陈刚的主持下,建设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江,北京决策咨询中心主任钮德明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施卫良等专家聚首市委小会议室,就新规划各项热点问题和京城记者进行座谈。
提出“人居环境”很有魄力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是《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而在该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把北京建成适宜居住的城市。
昨日的座谈会中,专家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吴良镛院士说,适于居住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建立大都市不是目标只是过程,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很科学,而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应该是包括好的工作环境,好的休闲环境以及好的教育环境。
钮德明教授表示,在北京提出“人居环境”,有人担心人多地少无法保证。其实“人居”是个综合概念,不能提起“人居”就指大江大海。用中国老话来说,“人居”是“天人合一”,即一个自然关系加一个人际关系,北京在这两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此次修编北京能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很有魄力,但实施是很有难度的,若能真正实施是造福老百姓的好事情。
“两轴”是历史延续
在动员大会上,“两轴两带多中心”确定为此次修编布局的基础和依据。针对“两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江做了详细解释。
李晓江告诉记者,“两轴两带多中心”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到2003年底之间反复研究最后才确定的一个构想。“两轴”指的就是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延长线,其中南北中轴线是北京几百年都城史以及北京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这条中轴线最能反映北京空间布局的最高境界。这条中轴线在新发展阶段又向南北两端延伸,北部目前已经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南部到了永定门。
而长安街延长线则是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缩影。它几乎承载了北京市所有的功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今后,它还将继续成为体现城市活力,反映当代文明和承载城市重要功能的一条轴线。对这两条轴线的认识很重要,因为它们既有历史,又有现在,还寄托着我们的未来。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两带”,是北起怀柔、密云,沿顺义、通州东南指向廊坊和天津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北京西部山区以及延庆、昌平等连线的“西部生态带”。“东部发展带”是指对顺义、通州、亦庄等东部重点新城的规划和发展策略;“西部生态带”是指对昌平至沙河、门城到首钢以及长辛店、良乡、黄村等其他新城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对于“两带”,李晓江也做了详细讲解。据他讲,提出“西部生态带”主要是考虑了北京的“人居环境”,北京再怎么发展也不能丢掉生态环境,这是城市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但是目前北京要赶上上海、广州等兄弟城市的环境还要做出很多努力,所以提出“西部生态带”概念,是一个守住“家底”,保住底线的战略目标。
“东部发展带”的提出是对北京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北京一直是处于单中心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往单中心格局不能够支持未来的发展。所以必须从空间结构上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前期研究,市政府得出的结论就是通过东部产业带的建设来实现空间战略性转移,把城市的一些功能从市中心转移出来,让一些新的成长点在东部发展带进行培育。
目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及建设规模的制约;适宜人口密度的制约;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空间布局制约。而“多中心”就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在“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吸纳新的产业和人口,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多中心”与卫星城不矛盾
“多中心”是“两轴两带”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副院长说,目前北京造成一个格局,即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有关的机构还都集中在三环以内,所以整体看还是一个单中心格局。“多中心”不仅能解决市中心负荷过重问题,同时还能保持首都功能和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是一项全面提升改善北京城市功能的战略性决策。
吴良镛院士表示,“多中心”其实是“新的分散集团式”,是对上个世纪50年代“子母城”和八十年代“卫星城”的提法的继承,同时又面对了现实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多中心”与旧的卫星城并不矛盾,只是更加有规律、有组织、有发展方向地对北京进行再次布局。
南城纳入城市中心区
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发展的重点为什么不是南城呢?李晓江副院长表示,发展东部不是说不管南部,总体规划是需要集中精力重点发展某些区域。因为东部启动基础更好,所以重点发展方向选择了东部。
陈刚主任指出,此次规划中,并没有把南城甩开,南城的部分地区也有详细规划,比如崇文和宣武的辖区,将被列入城市中心区来整体规划。这个“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西城以及崇文和宣武,这个中心区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四个老城区作整体规划研究,提出整体的功能定位。丰台是近郊,也在规划中被列为“整治建设区”,更远的南部则到了南苑机场,也将有具体发展规划。
旧城尽量保持原貌
王岐山市长表示,修编规划中要整体保护旧城、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落实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整体的保护措施,完善法规。
座谈中,旧城改造也一直是记者们关心的话题。对此,周干峙院士表示,规划中旧城还是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特色和风貌。
周干峙院士说,北京是世界文化名城,不能像世界上有些城市一样,不断拆迁改造,最后让人都认不出来了。历史的经验非常重要,北京在旧城改造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一些好的方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产生。
周院士对本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极为赞许,他说过去搞规划从来都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有这么多行业来参与。所以,作为参与专家,他对这次修编工作很有信心。
可能要建“大七环”
就新规划中的交通问题,记者进行了提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施卫良称,新规划中可能会兴建一条新七环。
他说,目前,北京市的交通快速路系统是环路加放射路,是按照原来城区和卫星城的关系进行布局的。新总体规划也提出要调整城市交通网结构,其中一项重要研究是未来的交通如何和新的城市模式接轨,特别是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系。
施卫良说,但是从未来大发展来看,北京还是有环路连接的必要,在吴良镛先生做的空间战略研究中,有一个大七环概念,即建设一条新七环,把北京一些重点新城和河北廊坊等地相连,放射路将加强东南方向、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以加强和重点新城以及出海口的联系。
市规划委陈刚主任透露,在近距离的交通发展上,为了配合奥运会的召开,2008年前还将修22条道路,整个城内的道路网也将会进行加密。
人口控制列入“难点”
作为拥有1400多万人口的发展中特大型首都城市,专家们都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有一个很突出的难点,就是人口控制。
北京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城市总人口控制数量应该是多少?专家们认为这有待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认真研究。他们表示,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早就不能用户籍人口来统计,可是大量的流动人口如何控制将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主持人陈刚主任则表示,人口问题很复杂,他们将采取各种措施,并将做一个专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
- 上一篇:·广州50万业主有房无证 无法办证有9大原因
- 下一篇:·西城期房单价6600元起拍
- 热点资讯
- 2025-04-09最新!西安地铁9号线支线规划曝光
- 2025-04-14新一代金茂府 以“未来人居”致献智识人士
- 2025-04-02源邸滨湖2025湖岛美术馆首展,正式启幕
- 2025-03-31原乡牧歌CCHC全龄康养模式发布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 2025-04-03国际顶尖设计团队齐聚 地建嘉信臻境2025经纪人峰会共话未来人居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