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井喷”不能持久 过渡期楼市存在隐忧
1月21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2004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达1249.1亿元,增长39.1%;另外,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37.8元。
同时,据北京市房地产信息网统计,至2004年12月份,北京市商品住宅销售套数为173177套,销售面积达2005.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1272.91亿元,销售均价高达6349元/平方米。
楼市的形势要看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自2000年商品房销售走向个人消费为主以来,房地产市场快车已经飞奔了5年,进入2005年,究竟这个市场空间还有多大?京城的购买力还能撑起多大的一片天空?
继国美第一城元旦低价开盘,“烧了楼市第一把火”之后,近日,沉寂了近一年的后现代城以起价6180元/平方米的同区域最低价推出了其第三期,开盘不到一周,已经成功签约300多套。2005年开年,楼市的表现似乎有些“饥渴”。
随着新一年的到来,房地产业界各方纷纷推出了对“2005年楼市走向”的预测。虽然观点各不一致,但大多从供给方面出发,基于对土地政策重大改变的分析认为“今年因供应减少而可能导致房价继续攀升”、“市场依然看好”。开年之初楼市的表现似乎也在印证这些预言。不过,全面掌握北京房地产市场交易第一手信息的北京市房地产信息网(www.e-fdc.com)的数据,对此却不支持。近日,此网负责人雷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需求方面对北京楼市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考。
增长惊人 2004年商品住宅销售额是2003年的1.7倍
即使不看市场表现,仅从近几年商品房销售统计数字上看,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增长也是十分惊人的。记者查阅了北京市统计局2000年至2004年统计公报,发现:自2000年房地产市场走向个人购买时代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总额除了2003年受非典影响增长率在10%以上之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都在30%左右(见图一)。由北京市房地产交易所主办,全面掌握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实时交易数据的北京市房地产信息网,其统计数据同样反映出楼市惊人的发展速度,其中,2004年商品住宅的销售额是2003年的1.7倍,达到1272.91亿元。
数字背后的隐忧――购买力并非稳定表现
如果单纯看商品房交易数字,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极其乐观的,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正是市场交易活跃、需求旺盛的表现,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对此,每天面对这些数字的雷华却另有主张,他从深层次分析这些数据,认为:近几年北京市的GDP,2001年是2800亿,2002年是3100亿,2003年是3600亿。不谈增速,就看绝对数据,2003年北京全市新房成交总量900多亿,接近1000亿。也就是说,不考虑存量房交易中的购买力转移,2003年北京市消化房屋购买力接近GDP的1/3。
对此,雷华做了进一步阐述:GDP不是人们的收入,不是企业的利润。按一般生产成本构成规律,北京市这样的地区,企业平均的利润、可用于企业生产外投资的积累和人工成本支出不会超过营业收入的30%,换句话说,北京市每年增加的购买力,不会超过GDP的30%。可是2003年北京全市仅在新房市场上的消化购买力,就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当年全市所有新增购买力总和了。即使除去其中的外地、境外购买力,以及银行按揭带来的购买力放大等因素,这个比例也不能说是稳定时期的表现,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内容并不只是买房子。
另外,北京市人均月收入水平是3000元左右(可能还不到)。按两口之家月收入6000元计算,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按北京市的平均住宅房价5000元/平方米,两口之家差不多要10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即使考虑到银行按揭的帮助,购买这样一套房屋,月还款将在3000~4000元左右,甚至更高。这不是一个家庭能够正常承受的消费水平。
需求“井喷”不会是永久现象
雷华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成因,他说,近几年来,北京楼市的确显现交投旺盛,而且增速很大,每年几乎翻倍增长。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北京人均居住、商业使用面积过少,导致使用需求的集中释放;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使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住宅银行按揭业务大幅上升而导致的购买力强劲增长;由于政策引导居住消费由租转购,导致购房需求大幅上升等。诸多方面的要素在短短几年内集中推行,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这样的发展不能说不合理。
但是,应该注意到,现在的市场增长速度是由于多项需求要素集中推出而形成的。很明显,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一种转型期,是由过去的需求压抑型市场向需求开放型市场的转型期,是一个过渡时期,而不是一种稳定时期。在过渡时期,主导市场表象的因素是需求的阶段性释放,就像井喷,这种情况不会永久,经过一段时间的压力释放,增速会逐渐放缓,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上。
楼市“购买力”缺乏系统分析
显然,不稳定的高速发展阶段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那么,这样的发展速度到底能维持多久?京城房地产到底还有多大的购买承载力?
雷华说:“现在的发展速度究竟能维持多久,这是一个很根本也很核心的问题。需求决定供给,这是市场定律。京城楼市到底有多大的购买力空间?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但好像现在没人能说出来。无论是学院派的教授们还是实战派的商人们,还没听到有对北京楼市购买力的系统、完整的分析。大家好像都在谈投资、谈成交,少有人谈购买力,都在回避这个问题。依我看,不是人们不知道要研究购买力,而是缺乏相应的研究数据,没有数据的支撑,一切分析都无法定量,只能说个规律。这可能也就是政府和业界对北京楼市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现在的楼市到底有多少泡沫、市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心里没底的主要原因吧。坦率地说,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需求和供给是两大市场要素,如果只研究供给和成交,不研究需求,就不能叫市场研究。”
楼市“过渡期”风险几何?
对于过渡时期楼市可能存在的风险,雷华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北京市这几年的房地产市场是个过渡时期,不是稳定市场,那么,风险就必然存在,而且非常清楚,这就是过渡时期供求波动会比较大,从而导致房价、投资、房屋存量、购买心理、国家政策等各种市场表象和要素的不断变化。你今年买了房,明天就可能贬值,也可能升值;你今年投资开发了这个楼盘,明年可能卖个好价,也可能卖不出去了。一切都要看这个过渡时期有多长,是处在这个时期的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这就是过渡时期的主要市场风险。
需求被放大房价“上涨空间”不明朗
对于消费者来说,与众多的理论分析相比,他们可能更关心房价的涨落。雷华对房价的走势是这样分析的:看楼市价格的涨落,不能看全市的成交均价,那没实际意义。就楼市而言,房屋价格的涨跌要在同一地理区位、同样的交通条件、相近的配套设施、相近的楼盘性质功能及品质下去比较。
就近几年的楼市数据看,我也只能定性地判断,现在的楼市是由于需求集中放大的过渡时期,是由压抑型的市场向开放型的市场的转型过渡期,一切问题都是与需求集中放大相关。我没有需求方面全面完整的数据,无法进行定量的分析,所以也不知道这个需求增速到底是继续放大还是逐渐减小,因此,也无法定量地分析由需求引致的楼价涨跌。一旦我们能进行需求的定量分析,一切问题都会很清楚,也能找出解决的办法了。
综合看来,北京楼市近些年来各种问题的核心是需求的分析与需求的控制,因为只有需求大家看不清楚,分析不出来,其他的都能看清楚,当然也能分析出来。希望社会各界能真正地注意和重视这个问题,同时下精力研究这个问题,从而给予市场以正确的导向,使市场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
- 2025-06-30央行: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 1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2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3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4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5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
- 6核心区域改善盘托举市场“点状回升”,3月平均去化率达45%
- 7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8中铁置业重磅出手,10.3亿元拿下曲江压轴低密热土
- 9年内首次降准落地!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 10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