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城市经济依赖地产业带来“经济城邦化”
城市经济依赖房地产业会导致各个城市都趋向于成为一个高度地方化的经济体。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扩张其控制经济权力的一个推动力量。
房地产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在这些大城市,##Detail_Page_AD##经济活动总量的一半是围绕着房地产业进行。而房地产业的产业特征及其与地方政府之间极端紧密的关系,导致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城邦化。
房地产商冯仑和学者易宪容早就抨击过内地一些城市模仿中国香港地区的地产模式。原因在于,两者的资源禀赋完全不同。香港是典型的城邦经济体,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相当有限,企业与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主要围绕土地与房屋进行。房地产业成为城邦经济的隐形“老大”。
而内地属于“大经济体”。城市只是全国市场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从理论上说,每个城市的膨胀都不会遇到土地约束。因而,土地的价值是比较适中的,财富更多地集中于土地、房屋之外,主要依靠知识和信用支持的财产形态。围绕着土地和房屋的活动只是整体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并不起眼的部分。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发展房地产业,主要是为了增加内需、刺激经济。房地产业不光带动地方GDP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给地方政府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新财源。因此,在地方政府主政者眼里,房地产业岂止是一个简单的支柱产业,简直就是产业的全部。为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需求。比如,大规模对城市进行拆迁,积极推进房改。这样,贫富人口全部涌入了商品房购买者大军中。
香港地区的地产模式在内地各个城市发展的经济后果,就是这些城市经济也迅速地“香港化”,也即成为房地产依赖型经济体。
城市经济依赖房地产业会带来“经济城邦化”不良趋势:各个城市都趋向于成为一个个高度地方化的经济体。
应当说,在经济上,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分隔倾向计划经济内在地具有分隔分工合作网络、每个政府辖区内的经济活动相互隔绝的倾向。
80年代以来,市场化的扩展抑制了这种分隔倾向。但随着城市经济向房地产倚赖型演变,分隔倾向再度趋于明显。这主要是由房地产业的地方性所决定的。房地产业完全是本地经济,几乎不需要大范围的分工合作网络的支持,因为房地产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土地和信贷,都是本地化的:土地由本地政府供应,房地产信贷由本地银行发放。因而,很可能,城市经济集中于房地产业,正在抑制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业的收益也完全是本地化的,对全国经济不可能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因而,房地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异军突起,有助于各个城市形成一个关系非常密切的、由地方政府与产业界的熟人组成的、围绕着房地产的利益共同体。
从另一个角度看,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权随之强化。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对其他行业的要素的控制不像房地产业这么明显和绝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是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扩张其控制经济之权力的一个推动力量。
这样,90年代中期以来,房地产业的发展给了地方政府一个扩张其影响市场的权力的难得机遇。行政区划再次成为经济活动的天然边界,房地产业非理性繁荣的中心城市与全国经济之间的离心力越来越大。因为,城市经济的诉求与全国经济已存在脱节。毕竟,地价、房价上涨只有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得利。也因此,面对宏观调控,这些城市则都会高喊“本地特殊论”。
一个以房地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体,会让地方政府的视野转向内向,转向一种绝对的群体利己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传统的计划经济,就内在具有这种倾向,城市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则为此提供了新动力。
- 热点资讯
- 2025-04-25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2025-04-30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2025-04-28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2025-05-06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2025-04-27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