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引发动荡 缺地的卖地的多地的都恐慌
今年的房地产调控起于土地之源。土地调控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楼市今后的走向。
政府紧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决心不容置疑,随着国土资源部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土地审查日益严密、土地门槛逐日抬高,整个市场也在动荡中酝酿着变局。
有报道称,国土资源部于10月底赴重庆“摸底”碧桂园一个涉及6300亩土地的开发项目。而根据碧桂园与当地政府签定的框架性协议,6300亩土地的总出让金额仅过20亿元,远低于谈判初的政府出价。随后,碧桂园还有可能开发周边17000亩土地。
这在国家严防开发商囤积土地的大背景下,已经引起市场普遍关注。作为国土部“百日土地督察”的行动之一,相关人士介绍,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商有没有延期开发,地方政府有无违规批地等。
根据中央调控要求,国土部门要“守土有责”,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为此目标,各地需要设定严格的土地出让规划,不得逾越每年的出让标准。
一边是房地产市场供给紧张,一边是国土资源部门从“安身立命之本”出发,严格保护耕地被大量建设用地侵占,土地市场的利用就变得更加敏感和矛盾。
“这是地方政府的难题之一,即要保证房地产市场供给和合理的开发速度,又不能突破建设用地指标。而为了实现‘富贾一方’的愿望,各地政府变相增加可开发土地面积的现象并非个案。而地方国土管理部门既要配合国土部”百日行动“的检查,又要照顾当地政府的要求,这个工作就很难展开。”一位接近国土资源部门的人士介绍。
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地方政府在土地大规模出让过程中扮演了推手的角色,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为房地产商提供大批廉价的土地,以满足在城市建设过程的资金需求,从而成为地产军团全国“圈地”背后重要的支持力量。
例如某开发商囤积土地过程中,先与当地政府签署框架性协议,并采取分批分期出让方式,并在招拍挂中设定“意向企业唯一符合”的出让原则,以确保顺利拿地。
但也有专家表示,如果开发商囤地确实触及农用地“以租代征”、未批先用和农用地擅自改为建设用地等问题,就可能真正违规“触线”。有国土部门人士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的土地法规存在着大量可以变通的地方,政府当务之急是应该完善相关土地方面法规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并且要坚持科学用地规划,使之不能因为领导干部的喜好而发生变化。同时,应该给土地监管部门一个更加合理的行政定位,以便摆脱部门与地方利益的羁绊。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6央行:5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8347亿元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