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观察:中国建筑遭遇"短命"危机
总造价3776.70万元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使用仅7年,但当地政府决定4月爆破拆除,在原地新建一座商业高楼。
其实,类似的建筑“短命”已非个案。去年1月6日,设计寿命为100年,有“西湖第一高楼”之称的22层67米高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在仅仅走过它生命历程13年的时候被爆破拆除。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山东省青岛大酒店总高62米。然而在不久前的一声巨响中,这座曾经是青岛市标志建筑在3秒钟内爆破倒塌。此前不久,为修建地铁枢纽,上海也刚刚拆掉了四平路和大连路口的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高层建筑。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穿行,不难发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一处处我们曾经熟悉的地方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改变。
如北京中体博物馆从1990年建成使用,到出现承重钢梁断裂等重大安全隐患,满打满算也只有15年,离重要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需达100年的要求相差太远。还有极端的例子,重庆市一幢名叫隆盛大厦的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有6个月时间。
相对于“短命”的商业服务类建筑,民用住宅的寿命也短得可怜。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各类建筑物正以每年5亿多平方米的规模剧增,而其中大量建筑物的实际寿命仅仅30年,远低于《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年限。最大原因正是大量的城市建筑被提前终结生命。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相当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欧洲住宅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相比,我国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不过三四十年。
针对我国现代建筑提前20年或更长年限“报废”现象,建筑专家指出:偷工减料、设计缺陷、规划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许多建筑的真实写照。一些样板楼、优秀工程甚至国家级荣誉的“鲁班奖”,都无一幸免地飘荡着“豆腐渣”的影子。要是一建成即成危房也就罢了,可以按照程序追究责任,但更多的“豆腐渣”建筑却是凑合着使用十几、20年后才成危房,无从追究,严重损害了百姓利益。
一些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为代价。一些设计单位也越来越迁就开发商,最少50年的使用寿命理念对于设计机构而言早已淡化,很多建筑怪胎的诞生也就不足为怪。
建设“大跃进”和不正当的政绩观,导致建筑领域的浮躁作风。一些地方领导总是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在城市建设上不讲究质量、效果,只追求速度、表面形象。比如,部分城市的形象工程,由于领导追求任期内的政绩,搞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草草上马,不少工程成为短命建筑。动机不纯的政绩工程和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不少地方政府一个阶段的产业政策经常是“短视”的,往往停留在解决目前暂时的困难,未充分考虑将来和长期发展。例如,一些地方“临时抱佛脚”建起来的廉价住房,往往又成为下一阶段的拆除对象。
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指出,“监而不理”也是建筑短命的诱因。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本可通过监理避免,但房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监管不严现象,使得监理公司没有起好第三方监督作用,使得“豆腐渣”工程能够蒙混过关。
有关专家认为,应尽快出台规划法修订版,以遏制“短命”建筑泛滥。
- 热点资讯
- 2025-09-18十二连跌!西安房价继续下跌 多楼盘以价换量
- 2025-09-11公租房报名!西安市住建局最新通知
- 2025-09-11磅官宣!爱知中学落位【汇兴匠作·金地·长缨赋】旁,执掌优教未来
- 2025-09-08空港阳光里七期项目 助力空港新城品质人居升级
- 2025-09-05一周狂销102套!紫雲境新品加推引爆抢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