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楼市激发民众信心 不该让政策独自起舞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从去年1月开始,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大大小小针对房地产的新政百余项。紧缩货币政策、反囤地政策、住房保障政策、购房税费减免政策等等,几乎覆盖了楼市的供求、成本、购买力和消费预期等各个环节。然而,一系列政策刺激计划的结果却是房价依旧居高不下,百姓依旧持币观望,市场依旧疲弱不振……
不仅如此,由于楼市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民众对政策的抵触情绪也日趋强烈。一位网友在论坛中说:“你有千条房产政策出台,我的政策却只一条----不买!”从去年9月到11月开始,央行为拉动内需接连4次降息,可来自民间的态度则是:“与其政府连续降息,不如让房地产商出血降价!”笔者在国内一门户网站发起的“房地产救市”调查中看到,近2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84.72%的网友反对救市,并有88%的网友认为“如果救市,地产商获益最大”。
救市政策播下“春风”,为何无法在民众中收获“春雨”?是政策对百姓的利益关注不够吗?不是,从中央到地方多达数项的减税让利措施,已让购房者的置业成本大大减低。是政府对民生的关切不够吗?更不是,政府酝酿的9000亿保障房投资,基本可以满足民众“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是利好政策撑大了市场的胃口,让民众“欲壑难填”吗?同样不是,中国百姓历来就不缺少对政策冷暖反应机敏的基因和传统。基于此,笔者认为,原因不在政策本身,而是在政策之外,即政府过分倚重政策承载的利益杠杆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却轻忽了对民众信心的重视、凝聚、激发和提振,从而导致救市成了只有政府自己表演的“独角戏”,而作为蕴藏无限智慧和巨大消费潜力的广大民众却成了品头论足的看客,缺乏积极参与救市的信心支撑和精神动力。
纵观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无一不是一再强化利益杠杆的功能作用。靠免税让利刺激消费,靠各项优惠拉动内需,靠发购物券和红包激活经济……凡此种种,政策驱动俨然成了各级政府部门挽救经济颓势的唯一法宝或独门利器。但事实证明,政策只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却没有刺激起人们的消费信心。
温家宝总理在谈及如何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时强调:“在危机和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何也?从经济学上讲,金融对于一个经济体就好比心脏对于人体,而信心好比心脏内在的动力,有了信心,即便再虚弱的身体也会产生足够的力量将血液输送到各个功能器官。对企业而言,如果坚定信心,再残缺的资金供应链也会尽快得以修复。另一方面,把这次金融危机比喻成海啸也好,比喻成风暴也罢,都是灾害,灾害过后需要的是重建,如果失去了信心,重建就只能成为幻影。5·12大地震后,国家出台了若干致力于灾区重建的政策,这些政策若没有灾区民众充满信心的呼应,再好的重建政策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总理“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话别有深意。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是古往今来对于信心一词最为经典的定义。
今年是新中国60华诞。回顾历史,新中国诞生的漫漫长路,无处不刻下信心的烙印。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信心,中国有了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因为对中国革命的信心,我们走完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对共产党自身的信心,我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重新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途;因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我们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了长达30年的改革开放的探索……
与以往我们靠信心战胜的困难相比,现在的金融海啸实在算不了什么,虽然金融海啸的冲击前所未见,但有30年改革开放打下的深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是好的”,这是我们“所望之事的实底”;改革开放带来的无法想象的变化,这是我们“未见之事的确据”,我们何必为今天的楼市低迷、股市低迷、经济下滑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呢?!
信心之于政策,是灵魂,是动力。如果说改革开放为我们创造了数以万亿计的财富,不如说让我们收获了比财富更重要的信心和自信。现在是最需要信心的时候,政府在强调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同的同时,切不可让可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信心缺位,甚至任其哑然失声。因为自上而下的信心提振和精神感召,不仅是时下救市的必需,更是凝聚民心和意志的良机。
- 热点资讯
- 2025-09-18十二连跌!西安房价继续下跌 多楼盘以价换量
- 2025-09-11公租房报名!西安市住建局最新通知
- 2025-09-11磅官宣!爱知中学落位【汇兴匠作·金地·长缨赋】旁,执掌优教未来
- 2025-09-08空港阳光里七期项目 助力空港新城品质人居升级
- 2025-09-01福利加码!高新区人才租房优惠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