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 百年来陕西全省翻天覆地变化
昨日,79岁的西安市工商银行退休干部雷晴波为正在进行的东大街改造工程所吸引,望着已新建的庞大建筑,不禁感叹:100年前东大街还是清朝满城的城墙,100年来,东大街上的建筑和陕西全省许多地方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末客栈“令人咂舌”
建筑史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吴农告诉记者,清朝“满城”与城内其他部分基本隔绝,人口稀少,极少有店铺或其他商业机构,束缚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清代西安城的大部分城区人口集中在西大街、东关城一带,除此以外的广大城区,街道狭窄,屋宇鄙陋。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清末陕西旅舍状况很差,1908年到1909年,有一支国际科学考察队,在榆林城住的是寺庙,在西安城虽然住的是客栈,但他们感叹“极其简陋寒酸”,“令人咂舌”,“是你想象到的最肮脏、最寒酸的地方”。
“西安城边有窑洞”
“1911年10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爆发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满城在战火中变为一片废墟。”吴农说,1912年,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满城西、南两面城墙,将城墙基重新恢复为东大街和北大街,利用拆除满城残余房屋的木料和挪用救济受难百姓的50万两银子,在西安东大街两边修建了木结构的两层商业楼房。1928年西安市政府将原满城所在区域辟为新市区,规划街道、标卖土地,建成房屋多数出售、少量出租,西安的房产业开始萌芽。民国初年对原满城地区的开发重点放在沿东大街一线的满城南部地区,其他地方大部分仍是荒地。到了上世纪30年代,西安出现了正式的电影院、火车站等新型公共建筑,并出现了西方形式的张学良公馆、高桂滋公馆、止园等集中的独立式住宅和通济坊、七贤庄等集合住宅。抗日战争时期,建造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数量和规模都不如前;解放战争时期建筑基本停顿,处于破败的边缘。
解放前,雷晴波家曾租住在尚仁路民乐园。尚仁路即今解放路,有中国旅行社西安分社1935年建的西京招待所,“洋”铁皮房顶,有自来水。雷晴波说,那算解放前最高档的宾馆,中央要员、外国贵宾来西安都住那里。1936年在尚仁路修建的中国银行西安办事处办公楼,为西安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4层,算当时最高的楼房之一。当时除了官宦、财东的住宅和商铺房子好一些,破烂房子还是多,大部分是土坯房,低矮,有的房屋还是打的夯土墙壁,没有窗,甚至是没有瓦的席棚。
78岁的退休干部郭晓光老人告诉西安日报记者,解放前,老城外南北都有窑洞。北门外过了铁路桥有个塬,穷人住在塬下的窑洞里。李家村南一处烧砖窑大坑下,有30多户窑洞。起初人们称这个地方为李家村窑上,解放后才改为瓦窑村,位于今友谊路南测绘东路一带。
“感觉人民大厦就像摩天大厦”
“解放后西安城内外建设开始加快。”雷晴波说。
67岁伍永尚的老家未央区谭家街道办伍家堡村村庄原在红旗机械厂的位置。他说,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确定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陕西就有24项,其中西安17项,有西安的黄河、西电、庆安、庆华、红旗,宝鸡的长岭、凌云,咸阳的如意厂等等。这些厂盖的宿舍楼最高3层,房顶都是大红瓦。在此之前,关中的房子没有见用这种瓦的。红旗厂1953年开始建厂时,伍家堡村搬迁至东南1.5公里的塬上。红旗厂建成后每天上班时就在高音喇叭上放《二郎山》《敖包相会》歌曲。如今伍永尚耳朵里时常似乎听到这两首歌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说,上世纪50年代一般建筑很简陋,砖混结构,像交大、建大、师大等的宿舍楼。
“1958年‘大跃进’,西安掀起一股浮夸风,要搞十大建筑。”24中退休教师郭廼光告诉记者,她只知道后来建成了邮电大楼和报话大楼。她的父亲当时在邮局基建办工作,曾给她说,虽然邮电大楼是5层,但不能高过钟楼,最高处比钟楼低了5米。当时打地基都是人用扁担挑土,架子车拉。原来说用10个月,在1959年国庆节前建好邮电大楼,结果到1959年下半年就闹饥荒,速度就慢了,到1960年才盖好。报话大楼则到1965年才建好。1963年元月,她到老家阎良,还见到“休眠”的大跃进时建的半截子工程楼房。1953年建成的西安人民大厦是当时陕西最高的大楼,当时感觉就像摩天大厦。
“有自家的厨房、卫生间就是幸福”
“文革期间,整天搞阶级斗争,搞建设非常少,为数不多的建筑也多是干打垒一类最简单的建法,水平很低,不讲究任何艺术,能用就不错了,所以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吴农不屑地说。
在郭廼光的记忆里,“文革”期间没有盖大楼,光知道骡马市对面现在唐城百货大厦的位置,以前有家红旗女百货商店,里面从领导到员工都是妇女,“文革”前开始挖坑改建,结果“文革”来了就停工了,放了好多年,坑里面的积水都成了绿颜色。“文革”时期人们眼中的摩天大厦,就是报话大楼。
原西安古建筑公司经理乔继洲当时在东郊一个房地局修缮处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比较大的企业,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用红砖砌的简易房,最高4层,不安全,也不成套,每户一间卧室一间厨房,一层一个公用卫生间,每平方米造价一二百元。就这样一般人还住不上。他当时租住在北院门一间15平方米的小平房里。
家住陕棉十厂家属院的全书军告诉记者,“文革”末期,陕棉十厂工人自己用空心砖盖了一栋4层干打垒楼,因为没有经验,担心盖得不结实,用料很多。虽说是独门独户,有自己的厨房,但两家用一个厕所,房子也小。这在当时算是好房子了。
伍永尚1971年转业到黄河厂,那时本来是一家人住的套房,往往住两三家,十多个人,就一个厕所,有时想解手把人等得急的,为此邻里之间经常吵闹。“当时人们最盼望的就是能有自家的厨房、厕所。对于那时的人来说,那就是幸福。”伍永尚说。
“大、小雁塔看不到了”
改革开放后,西安楼房开始增高。
西安宾馆建筑设计总负责人、西北建筑设计院原副总建筑师吴廼申说,西安宾馆是全省第一个高层建筑,当时没有经验,为了保险,采用了剪力墙结构。二期有了经验,才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
郭廼光告诉记者,1982年西安宾馆建成后,人们认为不得了,真有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感觉。上世纪80年代另一个影响大的楼房是金花饭店,主要是豪华,式样新,民间有很多传闻。
记者当时就听到一个传说,有名潼关小金矿老板,带了1万多元来到西安,目的就是到金花饭店住一晚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军于上世纪90年代初来西安上学,当时在建大10层教学大楼上,向南看,能看到大雁塔;向西看,能清楚看到小雁塔。现在同样位置,大、小雁塔都看不到了,被高楼大厦当住了。他说,随着城市居民数量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住宅包括其他房屋量要求提高,平面上发展赶不上需求,就只能往高处发展,也就越来越高。如今陕西除了有建于1987年、高240多米的陕西广播电视塔,还有50多层的陕西信息大厦等百米以上的超高层楼房多座。1980年全省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而现在把90平米以下的套型算小户型,一般人家3口人,不用算,人均居住面积增长惊人。据统计,陕西城镇人口人均居住面积逼近30平方米。
伍永尚说,黄河厂1986年建的楼房还没有厅,从1988年开始有厅,他家1989年分到了两室一厅。现在厂里宿舍楼基本都变成两室一厅或三室两厅。
“最近十几年,陕西变化特别大,一是楼高了,建起了很多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多得数不过来;二是房子很舒服,生活设施齐全,装修也很漂亮。”乔继洲说。
“一半年没有回来,就成了外乡人”
“房屋方面最大变化是住宅制度的变化,这是根本性变化。”王军说,过去咱们是计划经济,住宅作为配发的福利。改革开放后,住宅制度逐渐变化。1979年,陕西首批商品房在西安长安路和长乐西路建起。1984年,陕西省城建厅颁发了《陕西省关于商品住宅经营和管理的暂行规定》。由于房屋成了商品,面向市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技术上,大量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门窗由木质变为钢质,最后变为密闭性好、隔声的铝合金或塑钢;建筑外观上,除了使用涂料,还有面砖、玻璃、甚至金属,材料比过去丰富得多;在建筑形式上,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卖点,呈现多元化,中式、欧式、现代风格都有。
高兴周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楼房建设启动了,但速度还不快,一栋楼要盖两三年。到了90年代末以后,一栋高层大楼一年多就建好了。不仅城内在变,城外郊区东西南北全面开花,都在建,速度特别快,城里人如果几个月、半年没有出城,到了郊区就不认识路了;出去一半年没有回来,就成了外乡人。在建筑风格上也多样化,不光是以前正正方方的格子楼,还有椭圆形的、火箭形的、三角形等等。建筑材料也在变,不像过去光是青颜色瓷砖,现在有淡红、蛋黄、粉红、灰色的,很多。
要求“低”了,想得多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低”了,想得也多了。
“过去人们喜欢住高楼,认为住高层好,结实,现在感觉多层或小高层好,能接近大地,接地气,回归自然。”王军说。
人们不仅光为自己着想,而且有了社会责任感,开始考虑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高兴周说,陕西不能都建成新的,搞得面目全非,这样历史的见证就没有了。老街道、老建筑,应该选择性得到保护。
王军认为,西安是古都,相对来说,中式风格和现代风格与西安的文化氛围更贴切一些。在西安搞欧式风格不合适。
乔继洲说,历史文化对西安古城很重要,有关部门要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对建筑设计方案要严格审定,不能搞得乱七八糟,削弱了我们古城风味,时间久了,西安古城味道就没有了。
郭廼光建议,以后要控制建筑面积,搞好绿化,保护生态,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
目前吴农正在研究城市绿色更新改造问题。他说,现在许多西方国家新增建筑减量很大,主要集中在改造,陕西不可能永远像现在这么大量地建设,再过十来年,就会面临建筑改造问题。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
- 2025-06-30央行: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 1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2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3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4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5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
- 6核心区域改善盘托举市场“点状回升”,3月平均去化率达45%
- 7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8中铁置业重磅出手,10.3亿元拿下曲江压轴低密热土
- 9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10年内首次降准落地!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