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适时适度推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扩大,造成许多耕地流失,而原有的农村分散居住方式也不再适应发展形势。省政府研究室在2011年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62个村庄、1540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结果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住房问题值得重视,并提出了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解决思路。
耕地流失 人均逼近红线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农村收入、特别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村庄建房、改善居住环境蔚然成风,导致村庄规模不断向外扩张。
关天区受访农户宅基地平均占地0.5464亩,常住人口平均为3.25人,户均1.21处宅基地;近5年被调查村庄耕地每村平均减少283.87亩。调查区内农村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中,39.2%是因宅基地增加所致。
2000年,关中地区人均耕地1.16亩。省政府研究室认为,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0.627亩,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5亩的最低警戒线。
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16~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80后、90后年轻人几乎不愿回乡务农。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
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19.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19.7%,楼房现代设施齐全的占14.7%,社区内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商业服务区的占38.9%。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总体上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
仿效城改 折价置换新房
对此,省政府研究室提出解决关天经济区农民住房集中问题的思路:实行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实现农民非农化和土地资本化,做好规划并有步骤地建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适时适度地推进区内农民就地转移和住宅集聚。
省政府研究室认为,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是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口就地转移到县城、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镇;仿效城中村改造经验,农民原有住宅可折价置换社区新房,置换出来的村庄土地可以还耕,也可以经营开发;可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进行典型试点,政府给予房地产商优惠的小城镇开发建设政策,至少使其开发的边际利润不低于城市。
- 热点资讯
- 2025-09-18十二连跌!西安房价继续下跌 多楼盘以价换量
- 2025-09-11公租房报名!西安市住建局最新通知
- 2025-09-11磅官宣!爱知中学落位【汇兴匠作·金地·长缨赋】旁,执掌优教未来
- 2025-09-08空港阳光里七期项目 助力空港新城品质人居升级
- 2025-09-15年度爆款预定,金茂西安第三座璞系亮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