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方收入首破300亿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增速排第四
昨日,西安市财政局传来统计消息,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649.88亿元,增长27.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18.55亿元,增长31.7%。其中税收完成261.51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2.1%。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一般预算收入规模排名第十三,收入增速排第四、收入质量排第六;在省内11个地市中,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排名第一,收入增速排名第七。2011年,我市财政在支持全市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加大“三农”投入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发挥财政政策资金杠杆作用
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2011年,我市财政着力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把服务发展摆在财政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增值税转型等结构性减税超过40亿元,市本级安排支持经济发展类资金58.8亿元,较上年增长30.1%,同时,争取各类资金168.4亿元,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统筹城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积极助推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类产业资金的支持重点,整合使用,错位扶持。在二产领域,适度加大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的投资奖补、贷款贴息力度。在三产领域,着力促进全市重点服务业聚集区发展、服务业优化升级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对其他主导产业的承接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市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投资引导、融资服务职能,引导和带动金融、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全市主导产业发展。继续深化股权投入、融资引导等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乘数效应。
民生财政支出375.33亿元
保民生促和谐取得新成效
据悉,2011年我市财政民生领域支出达375.33亿元,增长43.6%,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75.9%,地方新增财力的86%用于民生,有力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方面,重点实施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政策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公办标准化幼儿园51所。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等标准,累计减轻学生家庭负担3.95亿元。拨付资金10.55亿元,大力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取暖工程和铁职院新校区建设等教育重大项目建设。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由21.5元提高到25元,拨付资金1.73亿元,实施了基本药物“三统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拨付1.13亿元,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建设。拨付资金3335万元,对15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
在加强住房保障方面,大幅增加资金投入,统筹引导各类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并规范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市委市政府回迁安置承诺如期兑现。
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政策覆盖的人群范围,将城镇无业、无收入人员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等。至此,我市所有人群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女工生育“五大保险”实现制度性全覆盖。
另外,通过参股、贷款贴息、优先股投入等方式,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支持市政府实施“放心豆制品工程”。从2011年起建立5000万元“菜篮子”工程专项资金支持实施“菜篮子”工程。
区县板块农业初具规模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为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1年我市“三农”投入81.46亿元,增长47%,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去年,市财政局进一步推进支农投入方式改革,对市农委、市水务局等五个部门管理的九大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涉及资金总量1.53亿元,集中用于十大重点示范园区及基地建设、大绿工程和重点区域主导产业项目,使我市区县板块农业初具规模。同时,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创新财政支持县城和城镇建设模式,通过平台搭建项目运作,筹措2亿元项目资本金,率先启动了户县、蓝田两县县城面貌提升改造工程。此外,完善区县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坚持市级专项适度向区县倾斜,将支持区县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从5000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折通”发放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补贴3.8亿元。同时,拨付生猪活储、设施蔬菜保险、移民搬迁等补贴1.3亿元。
- 热点资讯
- 2025-09-18十二连跌!西安房价继续下跌 多楼盘以价换量
- 2025-09-11公租房报名!西安市住建局最新通知
- 2025-09-11磅官宣!爱知中学落位【汇兴匠作·金地·长缨赋】旁,执掌优教未来
- 2025-09-08空港阳光里七期项目 助力空港新城品质人居升级
- 2025-09-15年度爆款预定,金茂西安第三座璞系亮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