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土地出让收入降至2.7万亿 寅吃卯粮难维持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大会审查了国务院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根据财政部披露的预算报告,201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预计为27010.66亿元,同比可能下降18.6%,扣除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净收入约为7595亿元,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占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比重约占72%。
预期
国家多管齐下治理 土地财政将为鸡肋
预算报告显示一方面是征地、拆迁、补偿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是刚性支出上升,目前土地出让收入须支付四项法定支出:自2004年起,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不低于15%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自2008年起,土地出让收益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保障性住房;自2011年起,土地出让收益还要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四项加总,土地纯收益的45%必须用于公益性、公共产品性质的刚性支出。再加上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一再表示决不放松,都无疑给地方政府才财政勒紧了裤腰带。
“土地收入成本如此之高,已经让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如果房地产溢价下降,实体经济下行,土地财政将成为鸡肋。”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博客中这样说道,她说“土地财政是附着于房地产高溢价上的寄生体,只要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只要能够压低补偿成本,土地财政就一本万利,相反,房地产投资属性消失,高溢价下行,而公共支出上升,土地财政空间将日益狭窄。如果商品住宅溢价下降无法弥补成本,如果房地产调控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基本方向不变,如果中央政府继续增加法定刚性支出项目,土地收入将成本地方财政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隐患
土地财政有利可图 暴力拆迁就难禁绝
政府财政依靠卖地,官员政绩要靠推高GDP,百姓就只能在高物价,高房价中寻找“幸福”的影子了。一位网友调侃道。
为什么,土地财政仍在延续,暴力拆迁时有所闻,主要是因为依据过量土地财政的大规模投资项目已经开工,无法缩减;土地财政虽然刚性成本上升,但仍有盈利空间;附着于土地财政之上的小金库官员寻租空间依然广阔。
然而,随着收入增速下降而投资规模上升,地方政府在GDP与投资项目的压力下如坐火山口,目前难题第一是融资,第二是融资,第三还是融资。只要土地财政还能成为最重要的输血管道,征地拆迁压低补偿价格之事就难以禁绝。
最重要的是,地方拆迁征地后进行的投资项目必须成为未来的有力税基,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支柱,地方做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没有税基还得贴钱,这样的项目工程会成为压在地方政府头顶的大山,有再多的地也难以为继。业内人士如是分析到。
担忧
见招拆招水涨船高 寻找新的盘剥点
“不会改变的,在找到新的盘剥点之前,土地财政不会变”,许多网友都会发出这样的观点。
一位业内人士若有所思的道出了这样一侧观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招拆招,这都是惯用的手法,我们也不能排除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对策,比如,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比以往几年有所增加,可能不能羊毛出在羊身上,以前10套房子的土地出让收入现在同等价位却只卖出5套的,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臆断。”
“土地财政,全国的情可能都差不多吧,这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吧,等财政富裕了,建设成熟了,发展其他的条件也就成熟了,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也有人表示理解。
未来
多元化经济共同发展 土地财政退隐历史舞台
“靠卖土地的财,买不到强国的路。”“土地财政是什么财政,说透了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财政,这样的吃空卖空财政还敢持续下去?!”
“土地财政是短期行为,不能靠出卖土地增加收入,那样的财政收入靠不住,当土地卖完的时候,财政收入也要蹦盘!”
“土地财政是一种懒汉财政,发展经济如果主要靠房地产,就不可能持久。”
……
由此看来,对于土地财政深恶痛绝的代表不在少数,可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我们来辩证的看待它:
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体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这十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城市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进城务工。其正面效应不容否定。
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财政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制度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今后,应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土地财政逐步退隐历史舞台。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5-29多地职能部门约谈饿了么!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16央行:5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8347亿元
- 2025-05-29实景亮相热度拉爆!谁懂科技路四代洋房限时入场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