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靖边县创建扶贫移民搬迁和城镇化新模式
公元994年,在位于靖边的统万城,十万各族人民被宋朝政府强行搬迁到南部的白于山区。一千年以后,白于山区深处的数万人,将迁移到距离当年的统万城仅仅40公里的靖边县城。
是历史的轮回?还是历史的矫正?透过历史的烟云,靖边的移民更像一次回家。
十年移民路
靖边的扶贫移民始于1998年。“那时候,总投资两万五,可以给十亩耕地,三间房子,理念上基本是就移民论移民”,县扶贫办主任吴泳宏把这一阶段看做靖边扶贫移民的起步阶段。
2003年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补助标准的提高,扶贫移民由零散的就近搬迁和异地搬迁,进入到移民和板块扶贫开发阶段。通过把各种涉农资金和项目整合起来,进行整村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中山涧镇长渠村,实现板块开发和移民搬迁后,人均收入实现了两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从特困村变为示范村。
扶贫移民在一些地方取得成功的同时,一线干部也曾陷入困惑。吴泳宏说:在南部白于山区,空壳村、空心村出现了不少,村里几乎都没有了小学,三十五岁以下年轻人常年不在家……这些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社会发展趋势是什么,经济社会还会出现什么变化,扶贫移民能不能一步到位,怎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0年,在探索了十余年的基础上,靖边县委、县政府对白于山区移民有了新的思路:将移民搬迁、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创新、乡镇机构改革、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移民搬迁为抓手,实行大移民战略。也是在2010年,省政府提出白于山区移民战略,并且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指导提升了靖边已有的理念。以扶贫移民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大移民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靖边此次“请”农民进城,并不是简单地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搬进县城。进入海则畔移民二区的农民,有一半以上是已经进城打工,但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农民。县委书记马宏玉说:农民已经大规模进城,但农民变为市民依然有很多障碍,这是城乡统筹、城镇化的最大问题所在。由于有户籍制度等很多制度政策壁垒,经济适用房、安居房不针对农民,真正实现城镇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非常之难。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如何让农民工真正进城?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白于山区移民的战略规划,我们就抓住这个大机遇,顺势为农民工进城开辟新的空间:移民搬迁。
请农民进城
“比廉租房更廉租,比保障房更保障”,主管副县长王武这样形容靖边白于山区移民的主体工程:海则畔二区移民工程。
这个距离县城仅仅6公里的社区,由于毗邻当地最大的企业榆林炼油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即将成为县城的一部分。海则畔移民社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功能相当完备,社区功能和基础设施,超过了县城内多数居民区。而这样一个居民社区,根据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农民缴纳最多4万元自筹资金,便可入住最小60平方米,最大100平方米的单元房。
由于契合了农民进城的深层次需求,加之自筹资金少,报名相当踊跃。在五里湾、大路沟两个白于山区深处的乡镇,90%的农户报了名。在龙洲乡二村,有3户海则畔二期的移民指标,270户报了名。为了实现公平,除了特困户外,其他移民指标靠抓阄来决定。县扶贫办干部说:一般村上的指标,往往有十倍的农户来报名争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供需太不平衡,现有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比保障房更保障,体现在此次移民政策中。靖边白于山区移民政策,不可谓不优厚:农民享受一次性移民政策,在县城拥有房产,就业创业,同时在农村的土地经营权和财产权不变,宪法所赋予的财产和资产经营权,不改变。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来去自由,进退自如,城乡两不误。搬迁户农民,确实比普通城市居民还有保障。
移民和“三化”互动共进
没有就业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很让人担心。常住人口二十万的靖边敢于在短短三四年间,移民近四万进城,靠的是什么?
县长李永奇说:靖边是陕北第一次工业化的代表,这几年正在建设能源化工园区,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是我们敢于移民进城的底气。
靖边正在建设的能源化工园区,被认为是陕北第二次工业化的点睛之笔。园区总投资272亿元,以能源深加工、深度转化为主,是目前陕西省在建的产业链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循环利用率最高的能化工业重地。园区即将于明年生产,除产业工人外,还可带动解决相关就业六七千人。除此之外,在海则畔移民区的周边,有正在稳步推进的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潜力巨大的经济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向来是互为因果、互相促动,有专家认为,靖边在几大经济园区附近实施几万人规模的移民,是对工业的基础性“配套”,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在陕北第二次工业化的重地实施移民和城镇化建设,是珠联璧合之举。
作为陕北最主要的农业大县,靖边如此大规模让农民进城,是否影响农业生产?主管副县长王武说:恰恰相反,部分农民移出南部地区,为其中较平坦的涧地地区的连片生产、机械化耕作创造了条件,也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会促进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同时,在靖边的北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比较发达,劳动力短缺,南部山区富余劳动力迁出后,可以到北部的现代农业园区从事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可谓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农业产业化使部分农民退出农业生产,移民提供的劳动力又会促进另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
而靖边较活跃的城市经济、较完备的城市功能,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在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消费者的城市,所容纳的就业人口,超过单纯从事工业和农业的人口。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努力,靖边已经成为陕北第三大城市,而且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趋势,较高的城镇化水平让人们对城市的容纳能力有信心。而海则畔二区移民户入住后,将提高城镇化水平三个百分点。
李永奇说: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为移民进城提供了条件,移民进城又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效应正在显现。
农民变为市民的关键
移民是手段,致富是目的。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靖边县紧紧围绕让移民户增收致富这个中心,进行了多方努力。
为了保障就业和增收,县扶贫办组织专人对移民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培训。“除自主创业、做生意的外,我们正在对移民户进城就业进行摸底:哪些人准备自己创业,哪些人想进超市,哪些人想当园丁,哪些人愿意作服务员,哪些人想到修理厂……准备提前进行培训”,扶贫办主任吴泳宏说。
县扶贫办已着手对全县各大超市商场、宾馆饭店、修理厂等第三产业的用人进行了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将来的移民很受县城各行各业欢迎。靖边全家福超市经理说:“原来我们聘用员工,都需要找保证人,因为流动的农民、没有固定居住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很难管理,也相对容易出问题。如果农民能在县城有自己的房子,有户口,我们当然更愿意聘用了”。
在移民户增收中,最显著的是财产性收入的剧增。在靖边县的收入账中,移民户的打工收入三到五万元,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往往增长二十多万元:一个单元房净投入四万(按较大户型算),市值二十多万,净增二十余万。
有学者说:能否成为居民的标准,是有家有业。多少年来,进城务工农民的“业”在城市,家却不在城市,因此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这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难点。靖边的移民,解决了农民变成市民的关键问题。
财产性收入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也带来农民心理变化。在县城打工的乔沟湾乡农妇顾巧莲一家争取到了一个指标,即将在明年搬进移民社区,顾巧莲说:“多年来我们一家一直在县城租房子,商品房买不起,虽然明明知道以后不会回农村了,但农村的旧房子尽力维护不敢撂;这下也和城里人一样有了单元房,我觉得不比城里人差什么,心里面一下子踏实了,农村那摊子也准备撂了”。
曲线生态建设
白于山区群众向来有吃水难、烧柴难、行路难、娶媳妇难等老大难问题,通过这次移民搬迁,有望得到大面积、高质量的解决。
当然,靖边白于山区移民,解决的远远不止农民的“老大难”问题。
白于山区移民除了扶贫外,另外一大宏观政策目标是生态建设。白于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直接影响着黄河的含沙量和全国的林业生态。对治理黄河和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来说,白于山区都是全国的重点和难点。白于山区的水土流失如何治理?森林覆盖率如何提高?三十多年来,多个部门进行了多方位的努力,中省市县投入了数百亿的资金,但是,白于山区的水土流失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扭转。主管农业的副县长王武说:如果不能实现人真正退下来,退耕还林还会反弹,生态建设很难巩固。只有将人真正退下来,白于山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才会有根本的转变、长期的稳定。
靖边县委、县政府的生态账蔚为可观:海则畔社区规划移民共8720户,37000人,这些人进城后,可使原住地20万亩多的山地、低产田退耕还林,将增加20万亩林地,提高森林覆盖率3%。而这些,都将是在没有退耕还林补助,甚至是省下造林资金的情况下实现的,生态效益的投入产出比非常高,远远超过以前的退耕还林。
这一宏伟的生态目标能兑现吗?只要移民户能住得下,有一定的收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目前的政策是移民户“进退自如”,依然可能再回乡种地,但人们相信,若干年后,在城市拥有房产和收入的绝大多数人会自动放下农村的土地,生态效益将得到兑现。
也有人认为,靖边白于山区移民的生态效益是间接的,没有立竿见影。靖边一位县领导说:白于山区人民在千年的时间内,完成了白于山区的进入、定居、开发,白于山区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是千百年间随着生产开发逐渐形成的,相反的治理过程,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柔性的、曲线的政策,才可能被农民接受,才能有稳定的长期效应。
巨大的杠杆
靖边白于山区移民,在使众多农民受益的同时,对整个县域经济引起了连锁反应。
首先是房价下降到合理区间。多年以来,靖边群众感叹县城房价和西安差不多。2010年,靖边县城的许多房子卖到近五千一平方米。从2011 年海则畔移民社区开工以来,房价逐渐回跌到合理价区,平均房价降了一千元左右。县城群众证实,几乎没有人再炒地皮,没有人炒房了。许多原来准备在房地产、地皮上大干一把的人,转型做起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靖边知名企业家罗建国说:移民搬迁让过高的房价回归合理,让过热的房地产投资降温,大多数社会资金脱离房地产,转向工业、第三产业和农业,我认为对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相当有益。
靖边以低门槛“请”农民进城,也让“土地财政”实质上消解。是否靖边以放弃“土地财政”来为低门槛的城镇化买单?靖边一位县领导说:靖边经济依靠的是能源化工,本来就不存在土地财政。白于山区移民这一举措,确实也冷却了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让房地产回归健康发展。这虽然并不是移民的政策目标,靖边干部群众认为对全县整体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9月18日,记者在黄蒿界乡马季沟村见到在此开发农业的方立奇。方立奇本来打算和朋友买下一块地皮开发商品房,在县城的保障房建设,尤其是白于山区移民社区开建后,靖边的房价在一年多时间下降了近一千元一平方米,“搞房地产再没有暴利了,我就来到黄蒿界种土豆,种四百亩土豆也能赚八九十万,风险又低,还比搞房地产轻省”,方立奇说他将长期投资农业。
白于山区移民是一根巨大的杠杆,撬动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举起“杠杆”的政府却过于负担沉重:靖边县本级财政,压力很大,据悉到2015年才能走出困境。财力集中于移民搬迁,也使得其他许多方面支出受到影响。
马宏玉说:靖边的移民搬迁,实质是各级政府对农民的一次巨大投入;“各级政府拿出巨大财力,让利于农民,让农民既有住处,又有财产性收入。政府通过城镇化的移民搬迁,让农民真正进城,使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建设、城镇化等多重政策目标得以实现,是政策‘集成创新’实现的多赢”。
- 热点资讯
- 2025-09-18十二连跌!西安房价继续下跌 多楼盘以价换量
- 2025-09-11公租房报名!西安市住建局最新通知
- 2025-09-11磅官宣!爱知中学落位【汇兴匠作·金地·长缨赋】旁,执掌优教未来
- 2025-09-15年度爆款预定,金茂西安第三座璞系亮相高新!
- 2025-09-112025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