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与经纬度的关系;也许,因上天格外垂青长安这片大地。西安夕阳,苍茫、浑然;若是漫天彩霞,更是气贯长虹、壮观天地。

如果说我们最熟悉夕阳的诗,莫过于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著名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位于西安城东南,塬面长约四公里,宽200-350米,高出两侧平地十至二十米,最高处海拔467米。根据地理学资料显示,“乐游原”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如今乐游原,已经淹没在了在一片“楼海”之中。若非青龙寺和樱花,乐游原显然要被人们忘记。
但是在唐代,“乐游原”属于曲江——自古广袤而秀美的皇家园林。当年,以乐游原高耸的地势,登原远眺,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
我们可以想象,在城南至高点——乐游原上,放眼四周:那时,长安都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语);那时,巍巍大雁塔高八十多米、是长安城第一高;那时,曲折之水的曲江烟波浩渺,没有围墙;那时,连绵起伏的青黛终南山随时可以看见,山林茂密青葱……那种壮阔和开阖,无法想象其壮美!
乐游原上诞生了无数的诗文歌赋,却以李商隐短短二十字流传千古。美,也许不需太多言语!



在西安著名的“关中八景”里,“骊山晚照”远近闻名。骊山,位于临潼境内的骊山,属于秦岭支脉,海拔约1256米。古代,山上松柏满山,一片苍郁,实像一匹纯青的骊马。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的映照中涂上一抹红霞,漫山皆红,层林尽染。
此情此景,又让人不禁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清人朱集义在诗句所说:“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其实,除了自然带给我们的景色之外;长安之地,自古都城千百年兴衰,也为这一抹夕阳增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李白在《忆秦娥》中曾这样写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里面,“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短短八个字,在文学界一直倍受推崇!看似写实,实际上却带给人以无比苍凉的想象。彼时,关中的黄土里,在周秦汉唐千余年时间,埋了上百个皇上——风流,总被风吹雨打而去。什么功名、什么利禄;什么江山、什么社稷……在这里,都化作了一抔黄土。
茫茫关中大地,无数帝陵成为荒冢,空留西风、残阳,空留后人的遐想。



如今的长安城,高楼林立;拥挤的现今,已无法重新重现当年的都城胜景。那些夕阳,也总是隐匿在我们无法望见的远方!
今朝,在西安城南百米高楼上,一切皆在眼底——东边的白鹿原和骊山,隐隐约约出现在天际线边上;秦岭,也显示出它逶迤美丽的轮廓……而西下的夕阳,金黄的阳光将古都染的一片金黄。在短短的十分钟内,看见胜景,看见“秦时明月汉时关,夕阳万载照长安”。
十图,凭眺远古,纪录西安日落!(友情提醒:全图横放阅读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