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警惕“泡沫”苗头 慎踩“紧急刹车”
南方网讯 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是局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有“过热”的苗头,但尚未形成“房地产过热”或“房地产泡沫”,需要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但不能用力过猛,不能急刹车。
《中国证券报》报道,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城市房地产开发规模过大,制订过高的房地产投资计划,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空置房增加。部分地区规划和土地供应失控,导致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一些地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40%。
――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去年个别城市一些区位的地价上涨了1倍以上。有的城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连续几年大幅上涨,远远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有的住宅项目一两年时间内价格成倍增长,吸引了大量投资性购房,引发“炒楼花”、“炒认购号”等投机行为,进一步抬高了房价和地价,误导了房地产投资,极易引发市场风险。
――部分地区住房供求结构失衡,空置量增加。有的城市减少甚至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房价上涨过快,中低收入家庭难以入市买房。有的开发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盲目上高档项目,远远超越居民支付能力,造成大户型、高档公寓严重积压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房地产业严重依赖银行资金。有的开发项目前期靠施工单位垫资、中间靠银行开发贷款、后期靠个人按揭贷款。施工企业的钱,也大多来自银行贷款。尽管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要严格防止建筑施工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垫资房地产开发项目,但仍然存在不少违规贷款。据估计,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约20%-30%的资金是来自银行贷款,而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两者相加,约6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据中央银行统计,截至2003年4月,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18357亿元,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7.6%。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2002年7月1日至2002年9月30日发放的房地产贷款调查发现,违规贷款和违规金额占总检查金额的24.9%。
目前出现的房地产市场持续高位增长,既与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住房消费观念转变,长期压抑的住房消费的释放有关;也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购房等密切相关。不少城市外来人口的购房比例超过了30%,深圳、珠海超过60%,北京占35%。因此,不能简单地根据投资、新开工、销售等指标的高增长,判断房地产市场过热。
分析房地产市场必须分析需求构成,分析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如上海近几年房地产持续快速增长,供应量较大,2002年竣工1984万平方米,但其中拆迁约消化700万平方米,二手房换购消化700万平方米,外来人口消化近500万平方米,这些需求相对稳定,市场风险并不大。北京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超过50%,单看这一指标,是很危险的。但北京由于受“奥运”概念影响,城市拆迁量加大,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通过房地产开发实现的,客观上加大了房地产投资的比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府管理水平、金融监管体系、投资人的风险意识、老百姓的理性程度,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房地产是在一种市场无序的情况下的“过热”,而本轮房地产大发展是在政府转变职能、市场有序、管理规范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规范、稳健的运行。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由国有为主转为混合所有制为主,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市场风险意识很强,对项目前期的论证、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更加深刻、细致。
银行信贷风险可以控制。房地产贷款由开发性贷款为主转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主,开发贷款要求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开工证,开发企业取得这四证,实际投入应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个人住房贷款要求贷款人有30%以上的首付款,有的项目要求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才可以放贷。从购买到发生风险,贷款人已经偿还了部分贷款,从目前各城市房地产价格水平看,只要银行把好评估关,房价下跌到不值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不大,面也不会太宽。即使个别楼盘出现了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也不会影响太大,也是应当承担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大多数企业已经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这几年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来源中,企业自有资金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土地招标、拍卖制度、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以及商品房预售条件的提高,限制项目转让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措施,都有效地限制了“空手套白狼”等投机行为。
- 热点资讯
- 2025-04-09最新!西安地铁9号线支线规划曝光
- 2025-04-14新一代金茂府 以“未来人居”致献智识人士
- 2025-04-02源邸滨湖2025湖岛美术馆首展,正式启幕
- 2025-03-31原乡牧歌CCHC全龄康养模式发布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 2025-04-03国际顶尖设计团队齐聚 地建嘉信臻境2025经纪人峰会共话未来人居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