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点:城市按揭是否同样可行?
经受了这么多年住房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按揭”一词早已不再陌生。而在大家看来,按揭似乎只是房地产概念中的一个独有名词。
“按揭”一词源自英文“Mortgage”,其含义为“抵押贷款”。经过粤语洋泾浜式的改造,以及在房地产领域的频频出现并正式运用于文本,故又称“商品房抵押贷款”。按揭作为一种放款方式,是以物业的所有权转移为基本特征的。即物业的所有者或业主在借款时,转让物业所有权作为还款保证,借款人履行债务,还清本息后,再重新收回物业所有权。一般称物业所有权转让方为按揭人,受让方为按揭受益人,在按揭放款过程中,按揭受益人经转让成为物业所有者。
由于按揭付款方式可以使市场潜在需求迅速转化为有效需求,消费者能够筹集到所需资金,很快实现购房愿望,用明天的钱圆今日的梦,因此,很快得到了置业者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活跃的有效手段。
按揭活跃了房地产业,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房屋可以按揭,但对由无数房产集成的城市而言,按揭是否同样可行?
按揭城市≠经营城市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步伐的逐步加快,面对城市经济要发展、居民生活要提高、城市化进程要加快的要求,城市管理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各级政府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并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促进当地城市的尽快崛起或加速发展,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如“经营城市”的理念就为各地城市管理者所广泛接受和实施。
“按揭”这一购房理念能否延伸到城市领域,并使之发挥作用?笔者认为也是可行的。当然,按揭房屋和按揭城市绝对是两个概念,无论是从量的方面,还是操作主体和程序都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里说的“按揭城市”,是指部分地借用按揭手法,即各地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发展目标,以政府的信用、项目产权或城市未来市场的期望值和收益为抵押,对国外资本、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进行融资或将项目未来收益提现,并投入到城市最需优先发展的产业、科研和瓶颈项目中去。按揭住房的目标是获得一套更新更好更舒适的商品房,而按揭城市的目标,是营造一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也更适合人居的崭新城市。
应该说,按揭城市与“经营城市”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共同点,但绝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经营城市都是在各地城市的财政压力之下萌发的,是为解决困扰城市建设、发展资金而提出的。主要是在既有城市存量的基础上,从经营的角度使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功效,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常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而按揭城市则着眼于城市总体目标,整合城市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他经济要素,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运作,抵押给市场资本各方,从整体上运作城市经济,以盘活城市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最终实现城市的整体升级,保持城市的长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如同一个人按揭了一套房,经营城市就像是他将自家的资产进行投资、经营或变现,以提高支付按揭款的能力一样,城市按揭是以城市资产和市场为抵押物,向社会资本融资的过程。因此,经营城市是实现按揭城市目标的一种手段,是城市现存有形、无形资产的具体经营行为,目的是提高按揭城市后的支付能力。
城市该如何按揭
就像个人住房按揭时需要明确所按房屋的地段、环境、户型、大小、按揭期限一样,按揭城市也要预先确立自己的标准。根据城市经济的水平、潜力和发展目标,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定位,规划合理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营造和培育城市优良的投资、生活环境。
要合理按揭一个城市,需要找准定位,也就是把握和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强化规划、调整布局,优化城市的内涵质量,提升城市空间的“含金量”。实行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促进国有土地资本的保值增值。
同时,加快城建投融资体制创新,提高政府财政投资的导向力度和宏观效益。在保持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提高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比率,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充分利用外资,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设施收费收回投资,盘活资产存量,转让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专营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来投入城市建设,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形式扩大利用各种资本。
另外,政府还应更多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法治环境、人才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和科技成果交易环境。但按揭城市也应量力而行,不可无度透支未来的信用或超出城市的偿还能力,增加下届政府与城市未来的财政负担,也不能过于超前规划,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其效益。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
- 2025-06-16央行:5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834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