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青:帮农民朋友把盖房钱花在刀刃上
■核心提示
对农民朋友来说,盖房娶媳妇都是要花大钱的事。可他们不知道,“老子盖房子,盖起房子生儿子,儿子长大拆房子”,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其实在盖房子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
省建设厅进行了一项调查:目前我省农民的房屋使用期限在15年左右,拆了建,建了拆,浪费很大。如果规划设计和建设到位,使用寿命能达到30年以上,全省10万个自然村,假设每个村庄一年建房节约1万元,全省就将节约10亿元。
省建设厅厅长李子青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将努力推进规划先行,帮助农民树立经营住宅资产的理念。“建好房子就是留给子女一大笔不动产的财富啊!”
李子青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陕西某县有个张刘村,50多岁的村民张开沂在村里可算个能人,很会挣钱。在他的观念里,有钱了,就一定要把自己的房子盖好,既体面又住得舒坦。
改革开放以来,张开沂已经盖过三次房子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由种粮食改为栽苹果挣下些钱,花5万元盖了新房,当时觉得美美的;90年代中期,他又由栽苹果到贩苹果,钱是越挣越多,于是咋看自家的房子都不如人家后盖得好,结果就将5万元的房子全部拆掉,又花10万元盖了新房;近几年他手里的钞票越来越多,可周边的房子也越盖越好,不甘人后的张开沂又拆掉了那套10万元的房子。2005年10月,张开沂搬进了他的第三套新房―――花费30万元盖起的一座三层小楼。
看着家里人忙忙碌碌搬东西收拾屋子的情景,张开沂说自己有些茫然:这个新家到底能住多久?他算了笔账:如果一开始有眼光,盖就盖那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落伍的房子,何至于浪费这15万元的血汗钱呢?
李子青说,这就是缺少规划造成的结果,而规划的理念恰恰是他想在陕西的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及的,他要让农民朋友理解并认识到规划对他们的重要性。
李子青笑着说:“一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建设厅这几十个人说,没用!通过媒体则不然,哪怕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能听,全省算下来也不少。”这也是低调的李子青厅长最终答应接受采访的初衷。
[!--empirenews.page--] [/!--empirenews.page--]
谝谝“新农村”・大快人心
盖房有规划 省钱又能省心
[中央刚刚发出新农村建设的号召,陕西便连出新招,一是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2006年3月1日起施行),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推动和指导农村村庄建设,##Detail_Page_AD##这在全国还是首例;二是对外公布了《陕西省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第一批),根据陕西的地域特点和民风民俗,设计了30多套优秀农村住宅设计免费供农民朋友选择,这在国内还是个新鲜事。省建设厅就是这两项新举措的具体操作者。]
帮农民朋友把盖房钱花在刀刃上
记:为什么想着做这个图集?
李:我是农村出来的,很有体会。农民过去是没钱没文化没信息,现在有点钱了,但对于建筑文化,他们照样没有。很多农民盖房子是看别人咋盖就咋盖,有的甚至学习城市建筑,给自己的房子外面贴上白瓷砖,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作为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去指导农民建房子。
记:农民怎样才能看到这些图集?
李:首批图集已免费发放到全省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823个建制镇727个集镇,并在陕西建设网上供群众下载使用。
记:以后还要继续做下去?
李:我们还将组织专家深入全省农村进行调研,更加注意保护和挖掘地域特色,不断丰富图库,力争年内推出二、三期图集30至60套,免费向农民提供。
记:也许有农民朋友会说,盖房子谁不会,用得着你们指点吗?
李:盖房子谁都会,但要盖得美观、耐久,住得舒服就不那么简单了!现在农民盖房子,浪费较大。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帮助农民朋友省钱,把钱花在刀刃上。
记:能具体说说吗?
李:张开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国农村民居的平均寿命也就是20年,陕西更短,只有15年,15年左右就要拆建一次。就这样不断地更替,从成本角度考虑,房子寿命很短,浪费巨大。
记:实际上是不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李:用我的话说,老子盖房子,盖起房子生儿子,儿子长大拆房子,基本上就是这个循环,一代一代就这样,这种浪费是惊人的。国外的民居寿命就比较长,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二三百年的,还完好无损。
记:你有什么解决之道?
李:规划,民宅建设也要有规划。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形象地说吧,比如现在挣了5万元,我把地基打好,先盖上两间。过几年,挣了10万,我把一层盖完。到儿子长大了,挣了20万,我再把二层盖好。这样不就节省了很多,而且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前两代人盖好了房子。第三代人就可以把钱用在发展再生产上,用在致富上。
记:房为人本,农为邦本,虽然只是盖房子,但意义又很深远。
李:我曾和农业厅一位领导说,你们是帮农民挣钱,我们是帮农民省钱。以前这方面工作做得很少,我们要在这里开辟第二战场!
启动“千村百镇”整治工程
记:图集也好、条例也好,其实都是“形”上的考虑和要求,那么“神”在哪儿?你们实际上想向农民朋友传达一种什么理念?
李:要有规划意识。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村镇建设要有整体规划;二是民宅建设也要有规划,正如上面我们所谈的。
记:在规划方面,你们有什么具体的考虑?
李:上半年我们要完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年底前,完成县域村庄体系规划、布点规划。省财政已经安排了10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资金,重点用于奖励、补贴村镇规划。
记:你们这么大力地推动农村民宅建设,会不会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新村庄?
李: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但新村庄建设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村容整洁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你到农村去,大家能直接看见的,也就是村容村貌。
记:在这方面你们要做哪些工作?
李:从今年起,利用5年时间,每年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00个镇和1000个村为示范点,以改善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开展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厨”为基础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通过整治,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治理“脏、乱、差”,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厕所问题影响了城乡居民交流
记: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儿?
李:刚解放时就提出过新农村,那时候的新农村就是农民盖个新房,远没现在这么系统。从建设角度讲,这个“新”字应该是把城市的规划理念、建设管理理念逐步延伸到农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让农民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
李:可以这么说。现在城乡差别,从单个房子来说,就差一个厕所,从整个区域来说,它差的就是基础设施,同样把道路、自来水、电、通讯都通进农村,把医疗、学校等设施都规划好、建设好,农民为什么非要住到城里不可!
记:差一个厕所,怎么讲?
李:上个世纪50年代,城乡差别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这些都不稀奇了,厕所反倒成了个大问题。农村厕所大都还是多年沿用的旱厕,卫生状况很差,城里人到乡下去,上不了厕所,就这样一件事情把他挡住了,影响了城乡居民的交流。这是个大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记:我看这套图集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推广室内水冲厕所,不知道现在进展怎样?
李:做了一些示范,但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与我们这个民族的习惯有关,只重视“入口”,轻视“出口”。
记:也许他们会说,坐在马桶上不习惯,“工作”不了怎么办?
李:这有个过程。过去农民谁用手机?现在用的人不也越来越多嘛!
[!--empirenews.page--] [/!--empirenews.page--]
另眼看“建设”・快人快语
建筑可借鉴 不能生搬硬套
【李子青拥有“博导”的头衔,这在陕西的厅级领导中是不多见的。他“官话”很少,谈起学术问题时,更是出言大胆,直陈观点,毫不掩饰。】
■谈风水“建筑风水不等于迷信”
记:你信风水吗?
李:我信。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必然有它的道理,可能我们还没有完全地理解它。
记:不担心别人说你迷信?
李:风水不等于风水先生,不等于迷信。我们不能把我们没有认识到的统统称为迷信,这是反科学的。
记:你怎样看待风水的科学性?
李:风水是我们祖先逐步归纳总结出来的。比如建筑风水,我理解大的概念就是背山、面水、通风、向阳,是很体现人文关怀的。你有这种感觉吗?你在一个环境很舒适的地方,心情会很好。我认为,建筑风水包含着一些环境友好的因素在里面。人是自然的产物,需要与自然和谐。至于个别人将建筑风水神秘化,或去欺骗人,那是应该批判的。
■谈规划“勿让城建成实验品”
记:规划,好像并不是你们就能定的事吧。比如一些规划师常抱怨领导干预太多?
李:事实上,领导干预规划的事情并不多,就算干预,从专业的角度讲,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规划的深度不够、研究不够。领导干预说明规划师的水平不如领导,如果你的水平超过领导,他就不会干预了,我们的一些规划师知识面窄了一点。
记:常说“一任领导一任规划”,你们怎么避免这种尴尬?
李:要更多地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研究透了,就会把规划做好。相信大家对事物发展运动规律的认识基本是趋于一致的。如果确实研究透了,我相信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轻易改变。
记:现在不少城市的规划都请外国人来做。有人感慨:“为什么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却要像十几岁的孩子一样莽撞行事,穿上一身俗气的洋布褂呢?”你怎么看?
李:我是搞桥梁专业的,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桥梁还很落后,中国桥梁界同仁经过20多年的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的桥梁建设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技术,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最近来陕西作报告时也讲到了这一点。这是为什么?现在一些城市甚至是一些地级市、县级市的规划都要请外国人来做,这个我不太理解。我想他们虽然可以带来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但他们对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理解毕竟有限,不要让中国的城市建设成了部分外国工程师的实验品,城市规划建设也应该强调自主创新。
记:你对欧式建筑抢滩中国有何评论?
李:我们也不要都去学欧式建筑,欧式的住宅适合欧洲的文化和气候、地理,学一点可以,不要都搬过来。我认为建筑文化更多的是一个地方的产物,有其地域特色。各种建筑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
■谈城雕“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记: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诗人在中国街头行走,会感慨说如果能在西安街头看见李白、杜甫的雕塑,而又能听见当代中国诗人朗诵诗歌,一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如今,我们的街头看到的是一些不知名的抽象派雕塑,你怎么看?
李:我也有同感。雕塑应该让人一看就懂,不要搞那么复杂。现在一些城市搞出一些奇形怪状的雕塑,既看不懂也不美,还搞出了不少笑话。欧洲的雕塑就很简单,对这个城市作出贡献的人物就伫立在那里,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民族英雄,还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把吴旗县改成吴起县了,我要是个雕塑家,马上就给吴起大将塑个像,矗立在通往县城的要道上,就将这个县的名称与历史联系起来了。我总感觉咱们的建筑文化里面,爱国主义的东西少了点,浮躁的东西多了点。
记:我看过一个统计资料:目前西安城市雕塑中优秀作品只占20%,如丝路群雕等;另有10%属劣质作品;70%作品水平平庸。是这样吗?
李:不止西安。全国各地的城雕中,我也没看到过多少优秀作品。
记:提起城市雕塑,人们立刻会想起广州的《五羊石雕》、珠海的《珠海渔女》、深圳的《邓小平像》、兰州的《黄河母亲》等,提起陕西的城雕,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有没有考虑过给陕西的每一个城市规划一个标志性的雕塑?
李:你提的这个建议太好了,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绥德县城就有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塑像,商洛将商鞅作为城市主体公园的雕塑,这也许带了个好头。
[!--empirenews.page--] [/!--empirenews.page--]
给“老陕”建言・心直口快
措施太少了 错过好多机遇
【在谈到陕西的发展问题时,李子青显得很激动,语速也变得快了起来,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他说陕西发展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陕西人不敢想!“我们现在不缺理论家,缺实干家!”】
“我认为陕西人最大的问题要么是不敢想,要么就是将什么事都想得十分完善才去做,我认为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他反问记者:“浙江一个纽扣生意都可以做得很大,咱们怎么就做不大!想都不敢想,还能发财?”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朋友挣了几百万,就觉得自己是个老板了,开始享受了,而江浙人可能就会用这几百万扩大再生产,变成几千万、几个亿!
他比喻说,如果你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张钱币,如果是广东人就会一把抓起先装兜里;如果是陕西人,可能想很多问题,会反复地看:这钱是真的假的?为什么会放在这儿呢?别人为什么不拿……结果,突然刮起一阵风,吹走了。当然,我也是陕西人。
李子青说,好多事应该先做起来,你还没做,就想把问题研究透,这在哲学上都讲不过去。当然有些问题应尽量想得完善些,但有些问题,你只有做起来,才能发现问题。好多事情都是研究研究,再看看,再等等,慢慢就黄了。咱们是目标定得较多,措施太少了,好多机遇错过去了!
说说心里话・不吐不快
做人有原则做事要负责任
记:你怎样做这个“官”?
李:我上班坐在办公室,我坐在这个位置上,那我就是官,你处长工作不好,我就要批评你。下了班,我就是一位普通公民,(笑)用官话说,是平民情结深一点。
记: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当厅长三年来,你的火烧到哪儿了?
李: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概念,我一直强调稳扎稳打。
记:从普通教师到正厅只用了八年,别人认为你很顺?
李:怎么说呢,我赶上好时候了,适合了社会需要吧!我觉得我干活还行。
记:常言“五十而知天命”,回首已经过去的50年的风风雨雨,你对生命有什么特别的感悟?
李:不要太追求结果,重在过程。
记:你最理想的过程是什么?
李:对每天做过的事情比较满意,让自己晚上睡个踏实觉。
记:你既是学者,又是官员,这两个角色有没有产生过强烈的冲突?
李:我感觉还没有。
记:比如学者求真,但官员要应付一些潜规则,你怎样看待这种潜规则?
李:我只做事,其他的我不想太多,或者说,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说有规则,我只按文件规定的规则办事,如果其他规则太多,我就不知道啦!我就是这么一个具体人,感觉周围的同志也没苛求我什么都懂。
记:从陕北一个小山村走到厅级官员,如果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话,你觉得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李:人的成功与否,不能拿官做得多大、钱挣得多少作为标志。我觉得首先做人一定要成功,我认为的成功人士,人品一定要让人信服。我常拿这个要求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原则,你官做得再大,钱挣得再多,也未必是成功的,我有自己做人的底线。
记:你的底线是什么?
李:因人而异吧,我比较尊重传统的道德理念。比如对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讲友情,做事要负责任,我把人的信誉看得比较重。
[!--empirenews.page--] [/!--empirenews.page--]
■嘉宾介绍
李子青简历
1954年10月出生于靖边县黄蒿界乡李家湾村。工学博士。1974年推荐进入西安公路学院学习道路专业,1977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Detail_Page_AD##1994年7月至1997年12月,任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大)公路设计研究院院长、校产处处长。1997年12月至2000年7月,任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2000年7月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2003年3月至今,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
■记者手记
李子青印象
一
李子青是个性情中人。
厅里的人评价李子青比较感性。“我这个人基本上是透明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他也这么认为。
在常人眼里,这种性格很难适应复杂的官场风云,比如那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李子青说:“我只做事,其他的我不多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其实是一种智慧。
二
李子青被称为“学者型领导”,一方面是厅长,一方面又是学者、博士生导师。他很看重这个品牌,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品牌观。
“我认为做人跟做件商品一样,你做成一个品牌,社会需要这个品牌,就自然用了,不需要了,那你就得调整自己,等待新的选择。”
是学者,但不是“书呆子”,李子青非常讨厌空谈。做起事来,李子青毫不含糊,“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起事来比较较真!”他认一个理:细节决定成败!
三
李子青的方向感很强,这源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他谈话,是一种享受,因为总有收获让你窃喜。
他开玩笑说自己的语言功底不行,不会总结经典的句子,但是爱琢磨事,爱想问题。他的朋友说,李子青抓住一句谚语或者顺口溜,可能比有些人读一本书领悟得还多。
他的心态健康向上,“向往阳光的人,就会走到阳光底下;经常盯着黑暗,你就会走到阴暗的角落。就像刚学自行车,你老看前面的坑,还真会骑到坑里去。人,始终要有健康向上的状态,应该总看到社会的正面。”
李子青笑着说:“我吃饭都不喜欢和老发牢骚的人呆在一起,影响胃口!”
不管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中,李子青都很知足,官场亦如此。他笑着说:“陕西能有多少厅长啊!”那是一种略带腼腆的笑,不世故。
四
专访结束后,记者让他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他想了许久说:“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能看得出来,他对这句即兴评价比较满意,竟自言自语连说了好几遍,似乎在对照总结自己的过去。
这句话很快就灵验了。在给记者题词时,他先写了“以诚相待”四个字,但是后面的意思始终想不到用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随便写一句就可以了嘛!他说不行,然后很抱歉地说:“先空下来,让我好好想想,这句话一定要补上。”
再小的事,他也会争取做到完美。
五
李子青有个爱好,每周都要去爬山。他说自己特别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追求一种自然的状态。”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更是一种审美的愉悦,并在这种愉悦中有所顿悟。
有人说他像学者,有人说他像领导,有人说他像朋友。析物之原真,为人之率真,做事之认真,待人之情真,这就是李子青。 华商报记者秦子文 鲁敬图
- 热点资讯
- 2025-04-25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2025-04-30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2025-04-28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2025-05-06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2025-04-27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