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讽刺:人均26平方米与四成人有两套房
建设部公布的去年我国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107.69亿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其中,北京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32.86平方米,仅次于浙江和上海(7月4日《新京报》)。
这个“人均26平方米”,能否“实事求是”和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国民的居住状况呢?能否说明我国真的已经是越住越宽敞了呢?
先让我们来看另一则新闻。##Detail_Page_AD##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近日发布《2006中国生活报告》。报告将年收入超过11万元的高收入群体中,有超过40%的人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其中22%的人未来一年内还打算买房(7月4日《北京晨报》)。
笔者认为,“4成高收入者拥有两套房”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两相对比,可以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隐喻。正像有网友所说的,建设部的“人均面积”,实在是一个误人的概念和假象。亿万富翁能到处炒楼,4成高收入者拥有两套房,而许多老百姓却买不起房。如果现在拿这个平均数来说事儿,那简直就是欺骗。
由此来看,“人均26平方米”倒不一定反映出国民真的已经越住越宽敞。也许住宅的绝对面积是多了,但是由于房价过高等原因,住宅的“聚集度”随之越来越高,一方面,是“4成高收入者拥有两套房”,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百姓跻身方寸之间的现实。
其实,“房产聚集度”过高只不过是当前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一个缩影,是国民财富聚集度过高的一个体现而已。尤其是从社会公平的视野看,“人均26平方米”与“四成人有两套房”透出的信号,更应该引起重视值得警惕。这说明,连年的GDP增长,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发展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也正因为如此,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在以每年0.001个点的速度提高,目前已扩大至0.458,超过国际公用的基尼系数警戒线。
根据社会学理论,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上是按聚财力的大小来进行的。聚财力越大,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多,聚财力越小,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少。如此反复循环下去,就会使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太效应。但是,就像美国学者克拉克所认为的,当社会的财富高度集中时,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应力,致使社会所要求的最低的公平度遭到破坏,社会便失去稳定甚至引起动荡。
我们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应该未雨绸缪,对此所蕴涵的社会风险早做打算,将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层面。
- 热点资讯
- 2025-06-10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025-06-12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10楼面价11707元/㎡!绿城竞得奥体核心板块最后1宗住宅用地
- 2025-06-30央行: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 1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2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3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4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5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
- 6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7核心区域改善盘托举市场“点状回升”,3月平均去化率达45%
- 8中铁置业重磅出手,10.3亿元拿下曲江压轴低密热土
- 9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10年内首次降准落地!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