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地产商冷眼观潮
大概是一年半以前,房产大鳄潘石屹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上,几句话就把合作建房的可能性说成了零。当时,合作建房先锋于凌罡就坐在嘉宾席上。
但是,上周温州合作建房者拿到地后,潘石屹却没有发表星点的声音。
##Detail_Page_AD## 11月23日,《财经时报》试图联系潘石屹,以及另一位房产“大鳄”任志强。不知是否巧合,两位大佬的秘书都向记者表示:老板正在外地出差,暂时不便发表看法。
而之后接受采访的京城地产商,却有的直言不看好温州的尝试,有的则在“容许尝试、给予祝愿”的同时,又泼了些许的冷水。
很难成为主流
“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客户群,个别成功的案例有可能会出现,但绝不会成为地产开发的主流。”这是范小冲向《财经时报》表达的结论。范是北京阳光100置业集团的副总经理。
同时,范小冲提醒个人合作建房者,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专业地产商做得最好。个人集资盖房的成本,“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乐观”。
在接到记者电话时,鄂俊宇正开着车。这位北京亿城地产公司总裁的看法是,个人合作建房“可以探索”。但他同时也认为,这种模式存在不少风险。
鄂俊宇对《财经时报》说,许多地产问题都是后置的,比如成本后置、风险后置,“问题出现后,你用什么机制和方法去解决,集资者是否认同这种解决方法。如果最后交不了房,责任由谁来承担?”
另外,地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资源与社会资源。但由于专业信息不对称,集资者的理解会有偏差,或者过于简单化,认为拿个地就能盖个楼。“专业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后面的困难意识不到。”
鄂俊宇告诉记者,房产项目从预算到结算,整个过程都难以控制。比如,刚开始的预算是,成本5000元每平米,但最后盖成每平米6000元。“出现这个问题怎么办?”
鄂俊宇表示,温州的个案可能会成功,但不会呈规模性发展趋势,“自己DIY(自助)没那么简单,这种模式可以尝试,但北京很难这么做,因为各方面差异很大。”
应该进行反思
范小冲也注意到了这种差异。
“温州比较特殊。当地的资本很雄厚,而温州人又喜欢抱团。拿地就要一个多亿,盖楼还需要2倍的钱。但其他地方的集资者,能拿出这么多钱去拍土地盖楼么?”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有的地产商甚至表示,所谓的温州模式,不过是“变种的团购”或“项目代建”,“偏离了最初合作建房的本意,甚至不排除投资或投机的行为”。
对于合作建房者先筹集一笔钱,然后委托开发商操办的做法,范小冲认为,这实际上是变相的团购,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建房。“另外,受委托的开发商会否尽责都是问题。”
来自浙江的地产商范建伟认为,将集资钱交给开发商,仅仅是项目代建而已。“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对政府不是什么好事情,有税收方面的风险”。
范是金都房产集团北京金都杭城项目副总经理。他提出的建议是,政府对此应该谨慎对待,要有节制地控制土地、资金等的流量。“如果一窝蜂上的话,不排除产生烂尾楼。”
对于个人合作建房现象,范小冲向《财经时报》表示,地产商应该进行反思。“降低成本、保证品质,把楼有保障地盖起来,是地产商能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位地产商表示,如果开发商盖的楼房,比集资盖的品质还差还贵,那只能说明开发商不合格。他认为,未来真正的房地产市场,需要靠专业化、集约化的企业提供。
- 上一篇:·温州模式:合作建房 特例还是星火
- 下一篇:·陈宇峰:民进商退不是市场倒退
- 热点资讯
- 2025-06-2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
- 2025-06-30央行: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 2025-06-30倪虹在北京调研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 2025-07-04幸福林带迎来巨擘联袂!金茂联合贝好家,引领城东人居变革
- 2025-07-02关于发布星悦居(高新上林东苑)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的通告
- 1中办、国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 2越秀西安 | 94亩,越秀携手高科落子沣东高新科创融合区,领袖西安第六盘
- 3越秀西安 | 三代同堂换房记:从蜗居高新到143㎡四代洋房,我们等了十年!
- 4引爆五一!实景美学样板间开放的背后,看紫雲境如何重构主城生活标准
- 5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28亿元
- 6加速建设!一批安置房、酒店迎来新进展
- 7核心区域改善盘托举市场“点状回升”,3月平均去化率达45%
- 8曲江新区:融合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 9中铁置业重磅出手,10.3亿元拿下曲江压轴低密热土
- 10西安楼市新政:优先供应“好房子”地块